葛凌腾:始丰溪畔种“黄金”
8月9日,天台始丰溪畔景色怡人。步入九穗儿生态种植园,只见沉甸甸的葡萄悬挂枝头。天台电大优秀农民大学生、葡萄种植大户葛凌腾与他人一起,正在采摘丰收的果实。
葛凌腾是家里的独子,父亲对他非常疼爱。高中毕业后,孝顺的他想早点赚钱回报老父,外出务工。“我曾经在广州做运输业,2003年的‘非典’,让我的事业一下子陷入低谷。生意惨淡之际,我一边看书打发时光,一边等待市场的复苏。就在那时,我读到一些介绍现代农业的好书。经过比较,我觉得种葡萄前景好,于是,改行当了农民。”葛凌腾说。
之后,葛凌腾回到老家天台,在平桥镇张思村承包了633亩土地。
为了把葡萄种好,葛凌腾买来成捆的农业专业书籍。他就把这些书安放在床沿,每天临睡前翻看。
2008年9月,葛凌腾种植的葡萄亩产值平均达到3万元,最高可达5万元以上。当地领导称赞他“不是种葡萄,而是种黄金”。
后来,得知天台电大有个园林栽培技术大专班,葛凌腾决定报读。不论多忙、多累,他都想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在当地农办及电大领导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葛凌腾的事业步入快车道。
2009年11月,葛凌腾经营的九穗儿生态种植园,成为全省电大系统首家农民大学生实践基地,浙江省电大校长方志刚曾带队到他的种植园考察。
葛凌腾种植的“巨玫瑰”、“醉金香”荣获全国鲜食葡萄评比镏金奖;夏黑葡萄荣获浙江省葡萄吉尼斯擂台赛二等奖;醉金香葡萄荣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同年,他的葡萄园平均亩产值达4.18万元,科技攻关园的最高亩产值达12万元。
葛凌腾富了,眼界也开阔了。他看到当地一些果农,因缺乏葡萄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的管理理念,导致果实品质不好,效益低,就产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强烈念头。葛凌腾向村民无偿提供自己的葡萄种植技术,还立下一个规矩:每位跟他学习种植葡萄的农户,都来葡萄园参加实践。
据统计,葛凌腾带动周边及外地葡萄种植户28户,种植面积达到2100余亩,年总产值达到6000万—8000余万元。
2010年5月30日,在杭州举办的“农村发展与变革的人力资源支撑——浙江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创新探索与研究”学术圆桌会上,葛凌腾作为农民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向专家们作汇报。新华社《半月谈》常务副总编辑、农村问题专家张正宪,听了他的汇报后,称他为“史上最牛农民大学生”。张正宪说:“他把葡萄种到极致了,一串葡萄一斤,不用秤;领导要去买还要走后门;他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乡亲们,在全县推广葡萄种植,被县里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我之所以不叫他葡萄大王,是因为叫什么大王的太多了,用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叫他‘史上最牛农民大学生’。”
为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叫好
养鱼、种菜、摘果……近年来,当不少大学生还在为扎根城市奔波,我市一些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却转变观念,回到农村,开始投身现代农业开发。这些年轻人返乡,优化了农村人才资源配置,对新农村建设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很多大学生大显身手。他们采取创办、领办、入股和合资经营等方式,兴办“农”字号经济实体,还积极带动当地农户走上产业致富路。
记者以为,当前,大学生去农村创业,最缺的不是勇气和热情,而是现实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
据了解,我市2007年开始启动“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逐步建立起“农办电大携手协作,地方政府优先扶持”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前三年培养1240名农民大学生的基础上,2010年,我市将有600名农民走进象牙塔,农民大学生总数将达到1840名。
另外,对于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要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个体经营收费减免等相关政策,热心帮助,扶上马,送一程。唯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