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迫切地呼唤我们,要积极在中部和东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县城之外再布设并重点建设中心镇,这既是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拉动港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动港南人民走上工业化道路,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成果的需要。
二、中心镇的优化布局三门陆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00平方公里,但海游港、健跳港、浦坝港深嵌陆域,可供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很小。根据县国土局提供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环保局提供的《生态功能区规划》所提供的资料,县域内适宜建设区的面积只有252平方公里(包括基本农田面积134平方公里),限制建设区的面积为154平方公里(包括基本农田48平方公里)。把两块建设区面积加在一起再除去基本农田面积,可供城镇居民点、独立工矿及交通设施建设的面积只有22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条件好的只有112平方公里,且集中在健跳港和浦坝港附近,现县城所在的海游港附近的适宜建设空间非常有限。
从主要乡镇的直线距离来看,县城海游至西北最远的乡镇——高枧乡为22公里;至中部的健跳镇35公里;健跳镇至最南部的泗淋30公里(直线距离),至最东部的沿赤25公里。三门14个乡镇41万人口,海游港附近聚集了近20万人口,健跳港周边聚集了10万人口,浦坝港附近聚集了11万人口。这样的资源条件、这样的人口分布,依靠“城区拓展型”的单极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显然是无法实现三门41万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的。要统筹三门城乡发展,必须走多极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途径。即除了县城海游之外,再布设一些中心镇,以有效改变区域中心分布不合理的现状。
中心镇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基础型,二是潜力型。所谓基础型,指的是原有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都比较好的建制镇,发展途径和目的,主要是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做法,增强其对周边乡镇和农村的辐射和吸引力,更有效地发挥中心镇集聚农村人口、消化周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所谓潜力型,指的是原有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一般,但要素禀赋条件优越且发展潜力很大的建制镇或组合镇,发展途径和目的,主要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完善市政网路来吸纳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来发展产业,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
健跳镇位于孙中山先生所称誉的“东方第九渔业港”——健跳港的两翼。北靠六敖3万亩适宜建设区,南依岙口大塘1.2万亩粮产区,东临三门湾浩瀚大海,区位条件极其优越,周边有10万的人口可作为要素支撑,国家重点核电工程——三门核电工程又落户该区,加上健跳港周边万吨以上码头泊位毗邻,发展临港产业前景广阔。
沿赤乡有万亩以上的废转盐田,有大量未利用地及园地支撑,还有规划中的甬台温高速复线支持,发展工业对温台等周边先发地区的民间资本极具吸引力,对带动周边的浬浦、花桥、小雄、泗淋等四乡镇发展的拉动力极强,可大大加快相邻五乡镇农村居民的非农化进程,从而促进港南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门在发展理念上要从“河谷时代”迈向“海港时代”,由“边缘”过渡到“节点”,由“极核城镇”发展至“带状城镇”,应该按西北、中部、东南三区块各一个中心镇的要求来布设中心镇,即除城关镇——海游镇之外再布设两个中心镇:一个是健跳—六敖组合镇区,另一个是沿赤—浬浦组合镇区。这不仅是人口分布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更是由于两个组合镇的特定资源秉赋和空间地理位置条件等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