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谷时代”迈向“海港时代”,由“边缘”过渡到“节点”,由“极核城镇”发展至“带状城镇”发展,三门应该按西北、中部、东南三区块各一个中心镇的要求来布设中心镇,即除城关镇——海游镇之外再布设两个中心镇:一个是健跳—六敖组合镇区,另一个是沿赤—浬浦组合镇区。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县的县城设置不够合理,县城对县域各乡镇及农村的辐射力差异甚大,造成县域内各乡镇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在此背景下,政府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重点发展中心镇”,有选择地挑选一些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乡镇和农村辐射能力较强的建制镇作为中心镇并加以重点扶持发展,即通过中心镇的发展效应,增强其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改变区域中心分布不合理的现象。
笔者从分析三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入手,重点阐述中心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就三门中心镇的布设和城镇发展目标及各中心镇的建设重点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中心镇建设的重要意义三门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然而却是浙东快速发展链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2006年,全县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40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58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4.0%、79.1%、75.8%,是全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三门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与县域中心布局不合理进而造成县域经济单边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三门背山面海,湫水山脉和健跳港将县域一分为二,港北七乡镇汇聚了22万人口,港南七乡镇集聚了19万人口。
从地理位置来看,三门县域中心是健跳—六敖区块,但县城选择在偏于西北一隅的海游镇。从道路来看,原来的省道从最西边的高枧乡擦边而过,县域内路况条件较好的就只有高枧—珠岙—海游这一段,从而造成在“沿路经济”的改革开发前20年里,县域工业经济主要就集中在以上三乡镇。尽管近年来,三门的交通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海游大桥和74省道海健段先后通车,在改善港北地带经济发展条件的同时,也拉动了港南经济的发展,但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辐射力主要还局限于周边的珠岙、沙柳、亭旁、高枧等乡镇,对其他区域尤其是健跳港以南的花桥、浬浦、沿赤、小雄、泗淋等乡镇的辐射力非常有限,进而造成三门区域经济极不平衡,80%以上的工业企业、85%以上的工业产值、87%以上的工业税收均集中港北乡镇。从经济发展层级来看,西北三乡镇已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有了一定的工业经济基础,但三乡镇人均耕地0.2亩,有产业发展基础但缺乏产业拓展空间;东部沿海乡镇人均耕地0.8亩,土地资源相对富集,但还处于农业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差异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