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余杭区统计工作紧紧围绕“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建设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于“用数据说话,为发展服务”的宗旨,紧贴中心,服务大局,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精心组织 人口普查成果显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自4月份开展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通过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组建了区、镇、村三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签订人普工作责任,对各镇乡、街道和区有关部门实行量化考核;落实经费、人员和场地,区、镇乡(街道)人普经费预算2460万元,普查员和指导员7000余人;开展全国人口普查暨户口整顿综合试点,通过户口整顿、清查摸底工作、人普“宣传月”活动,夯实普查基础;2010年11月1日至10日,全区开展入户登记,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进度日报制和巡查制,确保登记质量。目前,入户登记工作已顺利完成,登记复查、验收和数据快速汇总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围绕中心 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10年,区统计局把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作为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服务理念,努力打造统计分析、民情调查两张“金名片”。
完善制度,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进一步完善月度简单分析、季度综合分析、特殊情况专题分析制度,加强对GDP、服务业、工业经济、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跟踪监测,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服务。全年共完成统计分析报告110篇,其中被各级媒体转发30多篇,被领导批示8篇;发布数据信息500余条,被《余杭信息》《余杭政务》采用50余条。
围绕民生,开展民情调查。相继开展了五条禁令、控烟成效、民主民生、、群众满意度、 领导在线访谈等各级布置的民情民意调查工作,涉及调查对象5000多户,为区委、区政府“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提供民意基础和科学依据。
创新方式,开展统计宣传。通过《余杭概览》《统计公报》《统计月刊》《统计年鉴》等统计产品,从统计视角宣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固本强基 统计基础不断夯实
按照《余杭区统计基础长效管理办法》要求,对南苑等8个镇乡(街道)统计基础规范情况进行了复查,镇乡(街道)统计基础工作呈现“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力量不断增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普遍落实、资料管理不断规范”的良好态势;组织镇乡参加市统计调查先进评选,加强对申报镇乡的指导,严格把关,确保我区申报镇乡顺利评先;在全区132个社区中全面实施“政府购买统计服务”,加强对社区统计的管理,全年区、镇两级共落实社区统计经费264万元;加强数据质量、单位名录库和调查项目审批的管理,确保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开拓创新 统计改革不断深化
以核算制度改革促GDP健康增长。为适应国家统计局对GDP核算方法的调整,区统计局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协作,做好季度GDP的测算、评估,及早预警,确保“应统尽统”。从三季度核算结果看,GDP增长14.5%,较上半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确保了GDP数据的平稳过渡。
以服务业统计改革促产业发展。制定《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制度》《余杭区信息服务业统计制度》《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分镇乡、街道(开发区)调查制度实施办法》,率先在全市编制了服务业个体户测算系数,完善数据公布和分镇乡出数据办法,客观反映各地服务业发展进程。
以能源统计改革促节能降耗。加强对年耗能在千吨以上的185家重点工业企业和13家商贸、住宿、餐饮企业的能耗数据检查,强化节能降耗预警工作,确保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以投资统计改革促项目建设。围绕“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项目投资统计力度,搭建部门合作平台,规范投资项目上报,共享投资项目信息,全面客观地反映项目推进进程。
以信息化建设促质效提升。推进规模工业电子台账,实现数据采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电子化;建立服务业指标测算平台,实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两大类相关服务业指标的测算;着手实施“综合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统计问卷调查网络系统”、“民情民意电话调查系统”统计运用系统的开发工作。
依法行政 法制建设大力加强
扎实推进统计执法大检查。区统计局联合区法制办、监察局、司法局,对四个镇乡(街道)及30家延伸单位进行了统计执法大检查,共查处统计违法案件16起,其中警告11起、警告并罚款5起,共计罚款3万元。
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区统计局与监察局建立统计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规范化执法、人性化执法的要求,采取提示在先、教育在先、普法在先、处罚在后的方法,全年对在统计巡查(稽查)中发现的56家统计违法单位进行立案查处,警告42家,警告并罚款14家,共处罚金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