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财富故事 创业报道 创业榜样 创业政策 网络创业 理财课堂 创业手册 创业项目 前车之鉴 资本动态 学生创业

郭台铭的最后之战

作者: 时间:2010年11月08日 信息来源:环球企业家

    学费

    在过去10年里,因为投资赛博,郭台铭应是取得了一定的渠道运营经验,但可惜的是,这些经验大多是失败的教训。

    赛博由台湾人张瑞麟在1999年创立,2000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赛博数码广场。郭台铭在2001年通过收购控股赛博。一开始,郭台铭对于赛博的开店速度非常不满意。他当时就对赛博经营团队说,如果是资金不够,我给你2000万美元怎么样?如果是人才不足,我给你200位优秀幕僚如何?

    好比成吉思汗横扫千军,在各个产业攻无不克,郭台铭却在陌生的渠道行业踢到铁板。在他号令下,原本只有30家店的赛博,在2003年全力冲刺,宣示要在2年内开出500家店,直接与国美、苏宁对决。

    2003年,赛博顺利开了十几家门店,最多时达到53家店,其版图甚至扩张到类似辽宁丹东这样的地区。但因为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力不如预期,赛博遭到严重挫败,大亏近亿元人民币。2004年起,赛博不得不忍痛关掉20多家分店,到了2007年才开始转亏为盈。

    赛博目前保有34家门店,等于回到十年前的原点,去年营业额约5亿元,获利约1亿元。这对今年将达6000亿元人民币营收的鸿海集团来说,是个极小的事业体,但由于郭台铭非常看重渠道,因此象征的意义却很大。

    回顾过去,赛博在10年前,原本就已与国美、苏宁站上同一起跑线。但10年过去了,赛博可说是丧失了最佳的成长时机。

    针对二三级城市市场,鸿海内部早年曾经有高管建议,可以采取与各省、各县市中小型渠道商合作的模式,以此快速建成庞大的营销网络,并且整合成一个品牌,可进一步谋求上市。这种从乡村包围城市的做法,很可能给国美、苏宁造成威胁,但郭台铭当时却没有听进去。

    在郭台铭将渠道视作发展大业、重新挥旗整顿下,赛博现在已在全国20个城市拥有34家分店,预计从明年起每年要有10家新店开幕,并计划在2013年挂牌上市。

    然而,一个最大的挑战是,现在赛博要在各大城市增加门店,其租金成本与10年前可说是天差地别。尤其赛博现在要做4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店,比起过去的15000平方米规模来说,可说是完全转型,向“IT百货”的新型态发展。赛博内部预期,在明年第一波的太原、昆明、吉林等大店开幕后,营业额可望缓步增长。

    在郭台铭督军下,张瑞麟同时还负责“台北秋叶原”项目。这是郭台铭承诺对台投资中极少数已经正式上路的(详情请于Gemag.com.cn查阅《大话王郭台铭》一文),其余他向马英九政府承诺的支票,包括环保科技城、高雄软件园区、台北大型研发中心等,进度都不如预期。

    郭台铭称将为该项目在3年内投入38亿新台币,打造12层楼的多功能复合性信息产业中心。除了规划3C商场外,还有会展空间、电玩专区等多元设施,其中最引起公众青睐的,是鸿海将设立育成中心,协助青年创业。

    这一想法,是郭台铭从其投资的李开复的创新工场项目上得到的启发,在台北秋叶原项目上,他也试图复制创新工场的“孵化育成”概念。按照这一作法,在基本的育成体系外,鸿海还将提供财务、IT、HR等多元资源来协助年轻创业者成功。

    一般来说,如果四大渠道能够共同采购,就会很有议价空间,使用同一个物流体系,就能节省成本,但至今还没有看到几个渠道间的携手合作。

    “郭的角色,比较像是创投。”台湾渠道商联强国际总经理杜书全对《环球企业家》分析说。

    胡国辉过去在苹果,是正规军路数,张瑞麟则是打街头巷战出身,杜家滨外企资历深厚,但也是首次接触3C零售业,三个领军作战的人,风格迥异。他们唯一的交集点,是有同一个老板。

    鸿海进军渠道方式多多,郭台铭在金钱上也很大力支持,但这种多路进击的方式,火力显然不够集中。“零售业不是一声令下就可以有成果的事业,里面有太多人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位台湾资深渠道商总经理认为,零售渠道是最复杂的领域,科技代工业可以规格化大量制造,但是任何人、任何公司都无法一手控制渠道。

    现在各个渠道的负责人心中不能说的秘密是,希望郭台铭不要跳下来管太多,不要参与太多具体决策。因为渠道的经营,完全不是鸿海擅长的。店面的背后,需要物流、车辆、库存、财务,样样都是繁琐细节,也都是鸿海没有深度参与过的。

    这不是郭台铭的习惯打法。在过去,郭台铭每购并一个新的制造企业,往往能在数个月之内,就达到高整合标准,这在高科技行业中,已属难得。甚至在购并芬兰、墨西哥等海外工厂时,都能够顺利整合。郭擅于通过收购整合,在短时间内占据该领域的领先位置。比如鸿海在2003年买下芬兰艺模及摩托罗拉厂房,拿下诺基亚及摩托罗拉订单;2004年买下国碁电子,得到通讯模块的技术,打进笔记本计算机供应链;2005年买奇美通讯,得到手机研发能力;2006年购并普立尔,补足光学组件的技术,并成为世界第一的数码相机代工厂;2007年入主建汉,巩固了思科大订单,在网络通讯设备领域再下一城;2009年购并奇美电子,一下子在液晶面板产业跃居全球第三的地位。

    每一次,郭台铭的大手笔都像是在赌局中投以重注。“每次赌赢,鸿海都更上一层楼。”一位台湾高科技同业总经理观察指出。但只有在零售渠道领域,郭台铭尚无胜绩,或许现在郭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承认自己的确不懂渠道。

  • 上一条:花旗前高管陈子政再战私募江湖
  • 下一条:成败孙宏斌
  • 本网编辑:夏依
    • 15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