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与客户同发展、与地方经济共繁荣,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之道
浙江天台人倪湘莲是名小儿麻痹症患者,自幼双脚残疾,2008年泰隆银行举办的一次青年创业大赛让她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熟读药材书籍的倪湘莲获得比赛第二名的佳绩和泰隆银行6万元的“创业通”贷款,她随即启动了梦寐以求的金银花种植基地计划。今年倪湘莲的基地已扩大到100亩,金银花销到了全国各地。
王钧倡导要“为真心创业者加油”,不吝啬“授人以鱼”,但更强调“授人以渔”的重要性。
2007年底泰隆银行把第一个异地分行定在经济欠发达的丽水市,并把城郊农户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业务时,银行客户经理往往以村支书、村长等“能人”为突破口,首先与这些人建立业务关系,树立标杆,再让其他农户在“榜样”带动下创业致富。到今年6月底,泰隆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62.7亿元,占比为36.4%。
对于有志创新的小企业,泰隆银行更是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帮助他们实施技改或转产。“小企业缺钱给他钱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贷款帮助企业实现提升。”王钧认为,银行发展客户不是做“交易”,更不是“一锤子买卖”,与客户同发展、与地方经济共繁荣,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之道。
温岭人徐勇坚原本经营一家小型机械厂,因技术含量不高生意不景气,2007年决定转行生产竹制品,但跑了几家银行都由于抵押不足贷不到款。泰隆银行的客户经理接到申请后很快来到企业调查,认定竹制品是绿色、环保型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同意贷款8万元。徐勇坚靠这笔贷款扩建了厂房,添置了新设备,如今生意越做越红火。
多年实践下来,泰隆银行对自身的市场定位有了更坚实的信心。王钧发现,即便是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银行机构众多,但由于金融资源多向高端客户集聚,对于小企业和郊区农户来说,依然存在金融“沙漠”现象。泰隆银行上海分行从今年2月成立至今,已服务客户1000多户、贷款10多亿元,受市场欢迎程度远超事先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