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国际金融风暴,让“率先下海”的浙江台州实实在在呛了海水。知不足,然后补。在化危机为机遇的艰难历程中,台州人因势利导,补齐短板,使台州经济重现勃勃生机。台州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一时出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难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迎着困难走过去,想方设法解困纾难,才可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编者
台州向海,有海之门之称。
“浮天沧海远。”站在路桥三山涂围垦区抬眼望去,远处,海天茫茫一片;近处,滩涂平坦如砥。海天相接处,一艘艘货轮进进出出;脚下滩涂上,吊塔隆隆,脚手架桅杆般林立。“不久,这里将矗起一座全新的工业新城。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台州,凭借新的平台,还要站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潮头。”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将手往眼前的滩涂一挥。
“先行之地”显出“疲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这是一块经济发展的热土。
即便在富庶的浙江省,台州人也是“有钱”的代表。家具、阀门、水泵、电机,塑料模具、汽摩配、缝纫机……块状经济如星火燎原。改革开放以来,台州成为公认的市场经济先行之地:民营企业率先崛起,股份合作制先行一步,台州站到了市场经济的潮头。
率先“起跑”的台州,近几年开始失去锋芒,显出了“疲态”。相关数据颇能说明问题:1991年到1995年,台州GDP增速每年都超过20%,领浙江之先;之后10年,增速放缓到10%以上,处于浙江中游;而到2008年这一危机之年,台州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浙江排名仅为倒数第三……更让人忧心的是,形势最紧张的几个月,工业投入一度同比下降近50%。
这,意味着台州在未来的竞争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劣势。
“哪怕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台州经济也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我们的优势已经不在,劣势却开始显现。”陈铁雄一针见血。
先行之地,开始反思“后发劣势”。发展之初,台州工业靠的是做别人不愿做的产品,快速模仿,产品档次低、经营粗放、管理落后。“这是一个‘低水平增长陷阱’:附加值低,成本低,价格低,但产品还是有市场,销售每年增长30%—40%,外贸增幅每年达到50%。近10年的增长,都是这样的模式。”陈铁雄说:“把眼前的利益看高了,就难以思考长远发展问题。譬如,我们企业的前景到底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否赢得先机?在金融危机冲击来临以前,许多企业都没有好好思考这一问题。”
耽溺于怪圈,脚步难免蹒跚。2008年9月,金融危机不期而至,当地著名企业飞跃集团一夜之间濒临倒闭,台州存在的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企业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下……这些原本一直被经济高速增长掩盖的问题,以一种令人痛心的方式显现出来。
原有的体制优势不复存在。台州经济,何去何从?
囿于“家天下”,企业只能在庭院里打转转,“有形之手”力推股权优化
2009年初,一项“民营企业股权重构三年行动计划”放上了台州市委、市政府的案头。引导100家上规模的民企进行股份重构,明晰产权,推动员工持股。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并购,强强联合……政府开始运用“有形之手”,逼着企业推进股权改造。
为什么要如此力推股权结构优化?是“飞跃事件”,让台州上下深受震动。这个曾被视为民企标杆的明星企业,为何在冲击来临时,会如此不堪一击?在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看来,飞跃股权单一导致的决策拍脑袋,才是其失败的最大隐患。
其实,飞跃,绝非个案。类似弊端,台州企业普遍存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传统观念,使得台州大多数的企业,资本结构保守,家族“一股独大”。张锐敏分析,囿于“家天下”,股权不开放,人才便无以集聚,现代经营理念便无以渗透,政策活力也无以释放,企业就只能在庭院的窠臼里打转转。走向大海?难!
股权改造,对企业来说,生命攸关。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台州全面推开,难度可想而知。
认准了方向,百折不回。这是闯海人的气魄。台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股权改造,列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哪些企业需要完成股份改革,年初列出计划,年末检查验收。
为鼓励企业上市,台州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引导,每个县市区都设立了几千万资金支持企业改制,改制涉及的房产证、地产证变化需要补交税费,政府先垫付资金,不增加企业负担。
为统一思想,市委书记亲自上阵讲课动员。
挣脱传统习惯束缚,非一朝一夕之功。新政推行伊始,不少企业一时转不过弯……
这一做法,甚至让台州一度背上“国进民退”的名声。
不过,事实最能说明问题。五洲船业董事长潘学剑开玩笑:“要认同股权改造,可不容易。我们台州人脑袋是圆的——很灵活,但叠不起来!现在看来,兼并合股这条路算走对了,五指并起来才是个拳头,拳头打出去才有力。”
当地最老的国企黄岩罐头厂“凤凰涅槃”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潘学剑的观点。2008年在政府推动下,奄奄一息的黄岩罐头厂拍卖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浙江海之梦,从水果罐头生产转向了产业优势明显的速冻鱼片。原董事长吴晓冬成了新的黄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改制活了新黄罐!通过两年转型,体制彻底理顺,产品结构彻底调整,内销量越来越大,两年实现产值翻番,今年可能再翻番。”
春华秋实,随着时间推移,股权重构的意义已得到了全面的体现。目前,台州已有16家上市公司,还有25家处于准备期。这批大企业,基本都是当地的产业龙头,背后带着一个个块状经济。随着这批先头部队迈上现代大企业的平台,带动的将是整个板块的台州经济。
从“台州制造”到 “台州创造”,台州经济从模仿走向创新
毋庸讳言,起步于模仿的台州制造,前些年已经陷入“四低”式增长怪圈: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
“要走出低水平增长陷阱,必须提升价值链。现在外围需求不断增长的局面不复存在,低附加值生产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台州要走的新路是:全力提升装备、技术和劳动者素质。”陈铁雄语气坚定。
意欲走出怪圈的台州,对技术、人才的渴望,前所未有。
2008年9月,经济“严霜”正浓时,台州邀请30多位两院院士为当地60多家骨干企业把脉开展合作。2009年11月,158家高校、科研院所和数百家台州企业进行对接洽谈,达成近600个合作项目,计划引进1000多名各类高层次人才。今年4月22日至23日,一支45人组成的院士专家队伍再次来到台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台州各类企业共和全国400多家高校展开合作,技术成果签约意向和交易超过20亿元。
同时,台州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例已经连续6年位居浙江省首位,企业发明授权、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均居浙江前列,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有了科技支撑,台州经济正从模仿走向创新。
汽车、医药……几大产业集群的异军突起,正是这一变化的写照。台州的医药化工产业已经拥有500多个品种的化学原料药及其中间体,有5家上市公司,海正药业是中国唯一一家由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全球抗结核病药物生产企业,台州成为中国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
现在,台州人雄心勃勃:台州湾新区未来10年将创造5000亿元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台州……
(载7月12日《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