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业的引领示范效应
金融危机逐渐消退后,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之时,台州上市企业中没有一家出现资金链问题。出现经营亏损的上市企业只有一家,但这家企业手头握有几亿资金,远未触及存亡之根本。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上市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远远强于非上市企业。
往细部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企业上市的深入人心,民营企业在股权结构、经营机制、管理理念、运作模式等方面实现了质的变化。去年以来,我市共有30余家重点民营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实现了股权重构与优化,推动了台州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
不仅如此,台州企业上市募集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投入技改方面,对改善技术装备、提高生产效能、提升产品层次作用明显。据统计,仅去年以来的新增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中,专项用于技术研发中心的达1.16亿元,用于原有项目技术改造的达2.4亿元。
“企业上市同样有利于增强品牌效应。”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长鸿说,“企业上市就是在市场上挂牌、亮牌,会受到投资者、媒体及公众的关注,容易吸引客户,集聚高端人才等要素。”作为国内齿轮制造行业的领跑者,双环公司上市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进一步集聚人才、做精产品、打响品牌,跻身全球齿轮行业领跑者之列。
“企业上市前后和上市、非上市企业的优劣对比,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上市的积极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市上半年新增7家上市企业的原因之一。”张锐敏这样认为。
来自各级党委政府的助力
“医化行业拥有6家上市企业,汽摩配行业3家,家电行业2家……”市上市办负责人侃侃道来,“可以这么说,在台州,哪一个产业拥有上市企业越多,发展层次就越高。”
事实印证了这一观点。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企业上市工作,按照“上市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的总体思路,市、县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责任分工,市级主抓宣传发动、目标规划、业务指导、跟踪服务,县级主要着重资源挖掘、目标培育、协调解困,上下两级互动有序。同时明确了资产确认、过户费用减免、对上市企业进行奖励等各项优惠措施,对拟上市企业在用地、规划、环保、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融资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促使优质资源和重点项目向这些企业集中。
与此同时,我市确定近期、中期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名单,进行重点跟踪扶持、引导,基本形成了从上市公司、报会企业、辅导企业、股份公司到规模企业的金字塔型上市梯队。
目前,我市除2家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公发申请材料、4家企业正在接受辅导外,另有30余家企业实质性启动了企业上市工作,近100家企业列入市、县两级上市后备资源库进行重点培育。
根据计划,到2012年台州上市企业的数量将力争达到30家,以此来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