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杜桥镇众多的眼镜生产企业不同,沈如清的英舒眼镜有限公司走的是一条高科技之路。沿着转型升级的台阶,最近几年,英舒公司越办越红火。
炎热的7月,本来是眼镜生产淡季,但当记者走进该企业时,发现各个车间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生产、检测、打包、发货……忙碌中,工人们的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
董事长沈如清说,英舒公司之所以能做到淡季不淡、忙季更忙,主要原因是企业拥有多个拳头产品,根本不愁没有客户。
市场不相信眼泪
英舒公司曾经产生塑胶太阳镜,走的是低端市场。
“这种眼镜属于‘大路货’,出厂价只有八九元钱,但在当时,销路不错,获利丰厚。”沈如清说。
后来,杜桥生产塑胶太阳镜的人多了,相互压价,利润越来越低。到最后,沈如清发现,一副普通塑胶眼镜的利润薄到“像毛巾拧水”。更为要命的是,仿佛突然之间,这种眼镜滞销了,英舒仓库里开始大量积压产品。
亏损接踵而至。眼看着员工的工资都快发不出去了,沈如清沮丧得哭了。
沈如清毕竟是个坚强的汉子。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市场不相信眼泪,要想在眼镜产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