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木桥”到阳关道
如果说,沈如清以前走的是一条“独木桥”,那么,最近几年,他走上了阳关道。
“企业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沈如清说,他准备下决心开发近视变光眼镜。
2003年前,国内生产的近视眼镜镜片全部是白片。这种镜片在强光下十分刺眼。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少数发达国家已能生产近视变光眼镜。
沈如清从中科院光学研究所高薪聘请了一名博士到杜桥研发。但七八个月后,博士的所有研究都失败了,企业为此投入的巨额科研经费打了水漂。
两年过去了,沈如清仍不死心。他独自跑到英国进修,并买来变色粉,与树脂材料进行单体混合,试图生产出变色镜片。
然而,沈如清再一次失败了。因为变色粉与树脂配比的技术不过关,造成了镜片成型差,波纹和颜色不均匀,变色不深,没有得到市场认可。
为此,他引进先进设备,发明了十几道独特的工艺,又经过半年左右的试验,终于生产出了高品质的变色镜。英舒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生产这种镜片的企业。很快,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