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产业的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面对如此形势,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重视生物产业,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化发展。
“生物产业既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这一点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今后5-10年,我国将以突破生物领域重大技术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核心,重点支持生物制药、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生物产业、生物质能五大产业发展。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对生物产品的高度重视,都说明一个将对人类健康、粮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张晓强说。
据了解,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着眼于21世纪的新产业竞争,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美国制定了生物技术投入和扩展发展、国家生物制能源计划、生物盾计划等,美国的相关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生物燃油将取代全美燃油消费量的10%,生物基因产品取代石化燃料制品的25%,并通过采用生物催化等措施使美国化学工业的原料、水资源及能源消耗降低30%,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扩散减少30%;日本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生物行动计划,成立了生物技术战略研究署;欧盟的科技发展框架计划中,将一半左右的研发经费用于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燃料的20%将被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新加坡制定了5年跻身生物技术顶尖行列的计划;印度也努力成为生物技术大国,其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印度还制定了绿色农业工程计划;韩国提出占据世界生物技术市场份额5%的目标,决定由8个政府部门共同推进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研究开发。
“我国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生物产业发展战略,集各方之力,重点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
面临制约因素
在冯飞看来,生物产业是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更具中长期意义的战略性产业。但目前我国生物产业还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与生物技术强国仍有较大差距。生物产业的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冯飞说。
冯飞分析,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自主能力太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当中,美国、欧洲、日本分别占59%、19%、17%,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28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
二是缺乏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国内生物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型生物药企严重缺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趋同,市场竞争有待规范。
三是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低,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不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