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浙江三种方式吸纳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作者:韩雪萌 时间:2012年06月02日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浙江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民间资本占比持续走高,对于解决民间投融资难题,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股本结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浙江吸纳民资能够取得显著成效,除了区域经济优势之外,与监管机构在推动民资进入银行领域的方法也密不可分,其具体措施包括:结合机构改制“存量置换”引入民资;推动增资扩股“存量扩容”吸纳民资;加速机构新设“增量发展”吸纳民资。

    记者韩雪萌近日,随银监会、证监会等六部门相继出台有关实施细则,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步伐加快。其中,银监会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被普遍解读为是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重大利好。事实上,对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监管部门近年来一直采取鼓励、支持、引导的态度,民资进入银行业已经取得较大突破。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的普通股中,民间资本占比已经达20%和45%。不少民间资本还成为股份制银行的主要股东。在一些民间经济发达的地区,有些中小银行的民间资本股权已占多数。

    例如,在民间资本活跃的浙江,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浙江156家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持股占比已达74.08%,其中40家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为100%民间资本持股。浙江银监局局长韩沂告诉记者,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民营资本依法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择优吸纳民间资本入股金融机构是浙江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民间资本占比持续走高的关键,这对于解决民间投融资难题,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股本结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为何浙江吸纳民资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除了因为区域经济优势之外,在韩沂看来,与监管机构在推动民资进入银行领域的方法密不可分。据他介绍,浙江在具体实施上采取了三种方式:

    方式一:结合机构改制“存量置换”引入民资

    2006年城市信用社改建城商行过程中,随着股权结构调整,产生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两家全民营银行。2010年以来,浙江监管部门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规划,推进取消资格股、提升法人股比例、培育持股5%以上核心股东、清理规范职工股等各项股权结构优化工作,积极引导龙头民营企业参与定向募股和增资扩股。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浙江已完成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3家,民营资本股份平均占比达89.86%。

    方式二:推动增资扩股“存量扩容”吸纳民资

    自2004年浙商银行由中外合资银行重组设立时大量吸纳民营企业参与,成为全国首家民间资本控股的商业银行后,2009年、2010年实施增资扩股过程中又组织民营企业分别认购21.56亿股、38.52亿股,分别占当年新增发股份总额的85.71%、80.41%,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该行民营资本占比高达83.17%。另外,湖州银行也通过增资扩股持续提升民营资本占比,2012年一季度末该行民营资本占比63.23%,较三年前提高近18个百分点。

    方式三:加速机构新设“增量发展”吸纳民资

    2006年银监会启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为民营资本投资入股银行业再开新渠道。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浙江已组建的4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3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7家、贷款公司1家)中,民营资本平均占比达89.12%,且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和1家贷款公司均由100%民营资本组建。

    据记者了解,由于监管引导准确,措施得当,浙江民间投资进入银行业渠道畅通,并成为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浙江银监局发布的数据,台州地区三家民营资本占比高于90%的城商行成立以来已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60万多笔、4000多亿元,扶持小企业10万多家,直接或间接创造了逾百万个就业岗位。在浙江,民营资本的加入,不仅增强了民间投资的发展信心,促进了民间投资发展环境的改善,也提升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

    不过,浙江银行业民间资本占比持续走高的态势,也为银行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韩沂表示,浙江银监局将在市场准入审批上遵循规范、公正、透明、高效的原则,平等保护出资人投资需求和合法权益,审慎把好风险关。他同时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科学发展、规范经营的引导力度,帮助企业健全法人治理和内部监督,培育诚信经营和持续出资能力,并进一步优化国内社会信用环境,通过产权明晰、合法完备的政策改善入股环境。

  • 178人
  • 0人
银行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