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7日讯 “这里的菜都是附近农民自家种的,不仅味道好,而且价格也便宜,今天买的小青菜,一斤就比市场里便宜了一块钱。”沈家门金洋花园小区居民吴友娟拎着装满了小青菜、春笋和芹菜的菜篮子,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2009年开始,普陀区在鲁家峙大桥下设立了临时果农便民摊点,每年的6至10月间杨梅、西瓜、葡萄、黄金瓜轮番上市,既解决了农民卖果难问题,又方便了城市居民生活。那里也成为普陀市民心目中不可缺少的水果市场。
去年4月起,普陀区城管部门又开始尝试在季节性水果市场结束后,让蔬菜进场交易。不少菜农通过资格审查,取得了“进场设摊卡”。经过一年的尝试,此举极大地改善了本地菜农卖菜难问题,流动摊贩大大减少,市容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
据了解,作为普陀区尝试设立的首个自产自销集市,目前鲁家峙大桥下每天的摆摊数已有50多摊,并实行了准入制度和零费用管理。“所谓准入制度就是在年龄和设摊品种上有限制,要求女55周岁以上,男60周岁以上,且销售为自产的农副产品,才给予设摊资格;零费用则指政府部门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但要求摊主在收摊结束后将自己的垃圾清理干净带走。”普陀城管局城西中队中队长王文军告诉记者,为确保市容环境,他们还与环卫部门联系,配备了专门的环卫人员,城管部门对该路段也实行了设岗制度,按照时间段分批设岗实施长效管理。
据悉,为进一步满足本地菜农设摊,今年普陀区还计划在东港海珠路设立自产自销集市,面向展茅、塘头和永兴村的菜农,其准入条件为菜农要求男50周岁以上,女45周岁以上,且设摊人员必须按照规定自行清理摊位内的垃圾,若发现有三次违规行为,将被取消设摊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