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湖州市仅德清县获评省首批科技强县,至去年底,三县两区均通过了2011年度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实现了“满堂红”,湖州市被评为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全国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在2010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基础上,去年湖州市还先后成为科技部第二批16个“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示范试点城市”之一、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制创新的专项改革试验市、全国首批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城市科技名片越来越丰富。
转型升级,企业是主体,科技是动力。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湖州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在财政预算安排紧张的情况下,科技投入从2006年的6652万元增加到去年的4.58亿元,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五年来,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数据显示,去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46.6亿元,比2006年的356.5亿元翻了一番。“科技成果需要企业来变成产品,企业也需要科技成果来不断占领市场,怎样让双方迅速准确联姻?搭建平台就是一个好办法。 ”湖州市科技局一位相关负责人说。五年来,湖州市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2006年,南太湖科创中心、湖州科创园二期等创新平台尚在建设,至去年底,湖州科创园、吴兴科创园、长兴科创园等4家平台已成为国家级孵化器,在孵企业达356家。
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首创地,五年来,湖州市在引导推动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无缝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成效显著。 2006年以来,湖州市以“政府引导、联合共建、合作双赢”为原则,以引进大院名校为重点,陆续引进一批共建创新载体。至去年底,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共建的创新载体已达22家,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据市科技局统计数据显示,22家创新载体计划总投资14.75亿元,累计引进高技术人才362人,已完成研发项目8项,产生效益1.28亿元。
声音湖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淡水鱼类研究专家叶金云认为,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深刻背景,赋予了加强自主创新这一个命题更加深远而紧迫的意义。过去五年,湖州市委、市政府着力科技投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创新型经济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发展,更大力度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这些做法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带来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展望未来,相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州市还会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加快“科技引擎”促发展的脚步。
(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