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房产税是巩固楼市调控效果“长效药”吗?

作者: 时间:2011年12月22日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而此前,有财政部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未来房产税进一步推进的大方向已经明确,今年年底将会对重庆、上海两地的房产税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届时会讨论和决定下一步扩大试点的方案。

    当前,楼市调控进入关键时期,调控效果初步显现,诸如限购等行政色彩较浓的调控手段,究竟何时会退出,备受市场关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重申“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在楼市调控不会放松的政策基调下,房产税等被业内期待很久的调控杠杆被寄予厚望。

    对于中国楼市,房产税究竟是一副什么样的“药方”,能否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房产税是引导公众合理住房需求,稳定楼市调控效果的“降温药”。持续近两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在多项措施的综合作用下,调控成效初步显现,前期大幅上涨的房价初步得以遏制,部分地区高房价开始松动,此时如果推进目前仅在上海和重庆试点的房产税,可以起到房地产市场从严厉调控向常态发展回归的效果,并能进一步稳定调控效果,为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在于,房产税可以有效调节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端,有利于引导公众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买房时作出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当前楼市调控中的限购措施,属于一项行政色彩浓厚的调控手段,从长期看,必然是一项过渡性措施,而房产税作为经济手段,被认为可以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能够逐步代替未来必然退出的“限购令”。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就曾明确表示,从长远看,房产税对房价的抑制作用有一个较长周期,是法制化、市场化的举措,而限购只是一种短期的行政办法,一旦房产税全国推广抑制房价的效果开始显现,限购自然会逐渐淡出市场。

    房产税是补充地方财政收入,化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的一剂“温补药”。高房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持续攀升的土地价格,这背后利益,是被市场广泛诟病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但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同时,也让一直升温的土地市场逐渐降温,今年各地方在土地出让上的收入开始掉转急下。有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130个主要城市土地市场总土地出让金为1.18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200亿元,减少了30%,如果计算全国所有城市,则今年土地财政将可能减少上万亿元。实际上,从国外经验看,作为一个完善地方税制的举措,房产税是支撑基层政府财力的主要税种,对县级及以下公共教育、医疗等支出,房产税都是重要支柱。对于我国而言,房产税将是财税配套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未来同样有望成为地方税体系中稳定的支柱型财源,为地方政府完成保障房建设等民生项目支出提供财力。

    房产税还是发挥财产税再分配调节作用,调节财富分配的“调理药”。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这就很难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作用。而房产税作为财产税的一种,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征税,客观上将增加拥有多套房、高档住房的高收入阶层的税负,所征税金转而用于地方投入或扶助低收入阶层,这种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对于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对住房征收房产税,并把房产税作为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的重要工具。因此,从长远看,房产税试点,不仅是税制改革的一个突破,更是从资产持有环节征税,加大房产持有成本,进而分好社会财富的“蛋糕”的有效“药方”。

    尽管房产税对于稳定楼市调控成效、化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调节财富分配等均有较好疗效,但不能忽视的是,房产税非但不是“万能药”,而且如果运用不当,还会有相当的副作用。所以,到目前为止,尽管各界对房产税呼声较高,但全国还只有上海、重庆两个城市在进行试点,未来试点范围如果要扩大,必然需要有周全的制度设计与机制保障。

    有专家就表示,房产税方案设计上应注重“渐进”要领,不求一步到位。这一谨慎的考虑,在上海和重庆的试点方案中已经充分体现。另一方面,房产税试点逐步扩大,涉及人群众多,会否出现税负转嫁现象以及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也必须周全考量。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这也意味着,在房产税试点有望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部分税种必然将逐步取消或调整,以达到让利于民,完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效果。

  • 59人
  • 0人
楼市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