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农家 乐了游客
据市旅游局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至3季度,我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609.05万人次,同比增长20.85%,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4.31%,从旅行社和各景点景区接待情况来看,目前,旅游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客源地更为分散,度假休闲游客迅速增多,散客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中,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对吸引外来游客、集聚人气、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9月,“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在山西晋城召开,长兴县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单位介绍经验,我市乡村旅游的迅速崛起受到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近年来,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日益显示出战略性的发展地位,而乡村旅游更是湖州旅游产业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为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架起了桥梁,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
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促成了产业发展“1+1>2”的新格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有机结合,实现了农产品当地卖,而且不仅卖得好、价格高,更使得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人数屡创新高。湖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湖州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一部分,也是发展旅游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升级的有益尝试。
“农家乐”促进乡村文明提升
当记者走进长兴水口乡顾渚村,整齐划一的标牌、协调的农家乐布局、宽阔整洁的马路、美观大方的农家大院会在第一时间映入眼帘,“沪”字打头的车辆随处可见。“我们平时长期居住在拥挤的大城市中,非常期待能到乡村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着大山深处的田间溪水、竹林鸟鸣的感觉。”正在拍照留念的上海游客刘学强说。
从水口通往顾渚村的公路两旁,“农家乐”三步一家,五步一户。长兴“农家乐”多在水口乡,其中顾渚村占90%。近几年,顾渚村“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300多家,可谓是风风火火。据介绍,去年仅来自上海游客就有近40万人次,这让该村冠上了“小上海”的美誉。“欢迎光临!请问一共几位,平常喜欢吃什么?我们这里的土鸡土鸭还有野菜都是本地特产,保管绿色健康!”记者刚踏进门,热情的服务员已经迎了上来。在顾渚村,“农家乐”已经成了村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板倪学龙的“年年红”就是其中一家。据倪老板介绍,现在他家的“农家乐”建筑规模占地面积近2亩,共有客房30多间、床位60多张。尽管规模算不上最大,但为了更好地招待客人,除了服务人员需要定期培训以外,他还特意学了几句上海话,“阿拉是上海宁”倪老板笑着说:“这样平时跟客人聊天时,他们听到乡音会觉得很亲切。有些人还会惊奇地问我是不是上海来的,因为我的发音很标准嘛!”
原来, 1997年,几位上海人在顾渚村办起了康复疗养院,吸引了不少上海人来疗养,受此启发,顾渚人开始开发起了“农家乐”。 2005年,看到村上的“农家乐”经营得不错,倪老板就投入家中全部的积蓄,“年年红”农家乐正式营业,“以前只有几间平房,而且大伙都是摸黑过河,什么都不懂,客人来了就只管让他们吃饱。现在我摸准了客人的喜好,开发了几个特色菜,把后院重新翻修了一下,种上几棵果树,吃饭的客人一来就带着他们看看‘饭后水果’。我的‘农家乐’规模逐渐变大,服务质量,硬件设施更好,价格也上去了。”不仅如此,不少村民还告诉记者,过去靠山吃山,现在是靠山养山,乱砍乱伐,随意破坏植物的现象少了,“大家知道山里的东西都是宝贝。”
“农家乐”与旅游相互促进,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化学反应,更是两种文明的碰撞。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体,那些以往身处封闭乡村的农民由于开办“农家乐”而直接面向市场,村民以热情憨厚的文明用语,优质的服务态度迎客,靠农家庭院的优雅环境、农家的特色饭菜和参与性的农事体验项目待客,与游客进行面对面交流,不仅开拓了村民的视野,提高了素质,促进了乡村文明的提升,特别是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休闲农业”塑造乡村新风貌
如果说水口乡依托“农家乐”将乡村旅游推向全省乃至全国,那么崇尚自然的安吉中南百草原、德清杨墩休闲农庄、长兴城山沟桃园山庄、吴兴八里店移沿山现代农庄、南浔荻港渔庄等一大批集农事生产、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园,以及做农活、吃农菜、赏风景等一系列颇具规模的“原生态”活动,让湖州这块从以往单纯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了长三角生态休闲度假新选区。
“现在村里条件改善了,城里人成天扎堆往田里跑,吃绿色食品,喝绿色果汁。我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客人一年四季都有看不完的景,摘不完的果子。”近千亩土地,杨墩人修整池塘、搞鱼鳖养殖、栽种果树,农民以前的“荒芜空地”摇身一变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昔日的边远小村四季都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利用“休闲农业”这一农村经营模式,杨墩村近4000户农民找到了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安吉报福镇坐落于龙王山支脉的群山环抱中,前来他们村里旅游人群以退休老年人为主。“来这里度假的主要是上海人,还有一些常州、无锡、苏州、南京来的江苏人,其中上海人占了七成以上。这些人平时都很讲究,尤其是对卫生条件,以前村里没那么多讲究,现在修了好几个高级公共厕所。”村民潘伟说,“现在不少客人都是回头客,一年要来两次,还有些是由老客人介绍过来的新客人,都说这里山好、水好、人好。”村里人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过硬的服务设施,留住了老客户,又迎来了新顾客,“我们卖的是土产,我们的设施却不‘土’,都是新的。”
据了解,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都为安吉县的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持的基础。农村住房改造、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完善,满足了旅游大巴和自驾车通行、停车要求;公共绿化、旅游景点和田园景观的建设,创造了宜居、宜游的乡村环境。随着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安吉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硬件设施不断升级,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休闲项目也在持续丰富,比如:组织游客参与农产品的种植、采摘、耕作等活动,培育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为一体的生活理念,让休闲农庄更有乐趣,除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安吉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元化地发展乡村旅游,如端午黄浦江源漂流节、中国美丽乡村节等,用特色各异的农家乐,精彩纷呈的旅游节庆,吸引外地游客。“休闲农业”与度假的相辅相成,让湖州的“美丽乡村”更加美丽。在摸索中,不少村里人发现,原来想要吸引外来游客,最主要的还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各个乡镇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将乡村道路、清水河道、区域改水工程等项目资源整合,加快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这些项目和工程的实施使得各地的村容村貌、庭院布局、室内装修、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观,硬件设施配套基本齐全,小镇更宜居,河道更清澈,村庄更整洁,从客观上改善了乡村环境。
“农产品”带动乡村产业链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乡村农事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促进了农民农副产品的销售。长兴雉城镇渚山村梅农的收入由以前的40多万元增加至1000多万元;二界岭乡樱桃销售收入由50万元增至200万余元;和平镇城山沟桃子销售收入增至200余万元,桃子也由原来的论斤卖,变成了现在的论个卖,甚至成了附近区域的农产品集散地。
以前城山沟多数村民主要以出售桃子、茶叶、笋、毛竹等农副产品来获取收入。“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一车桃子拉出去经常颠坏,看相不好而且又卖得贱,每年眼看着桃子熟透了烂在地里心里发疼。”村民刘斌说道,“现在好了,‘农家乐’一办起来,吸引了周边省市的大批游客,我们的‘土’货成了优势特产,不仅可以吃,还能当礼品卖高价,自己卖得脱销,就捎上邻村的一起卖,还种上了葡萄、西瓜,全年都有土产,都有活动。”“每个顾客,包吃包住,每天需要花费50元。”二界岭乡的一“农家乐”老板给记者算了笔账,每逢旺季,客满后的日均收入就有3000元,扣除采买购物花去的钱,净利润至少能有2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与原来只把农产品拉到市场上卖的小农经济相比,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据水口乡顾渚村负责人介绍,乡村旅游使农户之间形成了新型的产业分工:一部分农户经营“农家乐”,一部分农户发展加工业和养殖业,为“农家乐”提供旅游商品。“农家乐”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形成了农村产、供、销的产业化生产体系,给交通运输和商业带来了市场空间。同时,它还带动着建筑业、加工业、通信业、房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的发展,解决了传统农村经济中生产过于单一的问题。
“你们可以去大农贸市场买我们当地的特产,紫笋茶、百合等,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色。”水口乡的王学农告诉记者,“人最多的那会儿,整个市场里都是吆喝的看货的,有些客人早上5时就起来去‘买菜’,不然就是准备回去的时候带点‘土产’,场面相当热闹,平均每天不少于1万人。”
“农产品”与消费的日益关联,让城里人带走了“绿色瓜果”,村里人“丰收”了财富。一方面使蔬菜、水果、畜禽类等农产品实现了就地销售,提供给游客食物,另一方面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农副产品成为旅游纪念品,带动了旅游纪念品制作与销售、餐饮服务、旅游车队、日用品洗涤、农产品种植销售等产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