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转变观念,村“两委”把党员、村民代表带到多地参观“取经”,将利害得失详细地加以分析,最后做通了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大家一致决定继续搞文化建设。“现在村里文娱场所面积达到30多亩,只要是大伙能想到的文体活动,我们村里都有。”施佩真颇为自豪地说。
“在农村,老百姓喜欢的活动场所,往往也是一个好的宣传阵地。”已担任30多年村支书的陈敏法深知,基层文化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机制。
对此,村里特别注重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文化俱乐部下设的各团队负责人,既有本村土生土长的年长者,也有慕名而来的邻村年轻人。租住在该村的太极拳团队负责人黄浩峰,是杜式太极拳传人,他不但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还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的带动下,每天过来练太极拳的村民发展到三四百人。
年近60岁的陈普林是村里门球队的负责人,通过培训后,现在既是舞龙队长,又是地掷球队的教练,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乡土明星”。
文化“种”得好,村民的经济收入也是节节高。陈敏法给记者算了笔“文化效应”账,这些年村里前后投入了近300万元,人气旺了,周边集市跟着“火”了,“前两年,这里菜市场上的一个摊位年租金只要6000元,今年要2万元了。”
他拉着记者走到文化广场的一大块空地旁,兴致勃勃地说:“这是即将开工的街道文化综合楼项目,有电影院,剧院;另外一块空地要建文化广场二期。建成后,连成片的‘文化集市’,城里人都要羡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