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温州约89%家庭个人参与民间借贷 谁来埋单?

作者: 时间:2011年09月11日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日前,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一份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市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在另一个民间借贷火热的地区——鄂尔多斯,有媒体报道,普通居民中至少有80%的人有过民间放贷行为。

    是什么原因,让如此众多的普通百姓卷入高利贷漩涡之中?答案显而易见:发财梦的驱使。继炒股、炒楼、炒矿之后,“炒资金”成为又一个近似疯狂的游戏,并且涉众更为广泛。伴随着游戏范围的扩大以及先行者暴富的故事引诱,一些地方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将辛苦的积蓄,投入到这场梦幻般的游戏中。

    从既有的案例看,一个典型的高利贷图谱,大都呈现金字塔状,这颇似已近百年的“庞氏骗局”,最底层的资金提供者,始终是普通个人。在江浙沿海、在鄂尔多斯,民间借贷资金利率不断走高,年化利率100%已不罕见,与之相伴,“全民放贷”撑起了数以千亿计的民间借贷盛宴。

    但当曲终人散,盛宴结束,埋单者又会是谁?有逃跑的债主,有自焚的借贷者,有入狱的大鳄,而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梦醒时分却难逃一劫。

    发财梦的诱惑

    6月初的北京,西城区一位蒋姓男子,将其原本出租的房子迅速挂牌出手,价格可谈,但只接受一次性付清全款,原因不在于其对未来房价走势的判断,而是“手头需要钱”。交谈中,这位先生称,房子原本抵押给了担保公司,抵押贷款交给朋友“运作去了”,但抵押贷款利率有点高,“不如直接卖房,拿自己的钱去做,月息能到两分”。

    蒋先生含糊的表述,恰是民间借贷活跃的影子。

    江苏泗洪高利贷案件便是一个典型。在这个金字塔状的高利贷网络中,一方面从上到下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借贷者或放贷者,这些人的信息并不对称,但亲戚朋友居多,最夸张的是同村80%或90%的村民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从上到下的利率层层盘剥,最高层月息一毛五甚至两毛,向下分别一毛、八分,依次递减,到最底层普通百姓,降至五分、三分或者两分。

    这些案例,为我们勾勒出民间借贷中底层人的众生相以及资金大致的来源。民间借贷活动,主要基于个人信用,大都以地缘、亲缘为纽带,即所谓的“熟人经济”,吸纳的资金基本来自同事、朋友、亲戚,或者同一个村子里的村民。参与其中的既有普通居民,又有公务人员,甚至还包括了学生、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资金来源也五花八门,有从其他投资渠道转回的资金,有个别处置房产的资金,更主要的还是储蓄、土地补偿金、拆迁补偿以及部分银行贷款、信用卡套现等。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主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等,也有部分资金来自银行信贷,主要通过个人贷款的渠道间接流入了民间借贷市场。

    驱使众多普通百姓涉足民间借贷的,是高利的诱惑,是一个个美好的发财梦。不断被“炒高”的民间借贷利率,为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描绘了梦幻般的财富图景。以温州为例,2008年温州最高的借贷年利率曾达到130%,随着2009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行,民间借贷利率一度下滑,最低年利率只有15%左右。但到了2010年,一波更为凶猛的上涨来临,民间借贷“量价齐升”。有报道称,最近几个月,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有的甚至高达月息15分,即年利率180%。

    曲终人散谁埋单

    当资金利率被炒得越来越高时,本来是银行信贷有益补充的民间借贷,却变了味,异化成一场近似“庞氏骗局”的游戏。参与者似乎被美梦迷住了双眼,满脑子充斥着“邻家老太发财了”的故事,这时资金流向开始变质,甚至没有人关心钱去了何处,只盯着上家承诺的利率。

    “身边人都这么玩的时候,自己也就会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心一横,就上了。”江苏泗洪县一村民就曾这样描述当地“全民放贷”的现象,“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针一扎就破了。”浮华盛宴结束,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以及底层参与者无助的眼神。

    在最为火爆的今年上半年,江苏泗洪县出现了“全民放高利贷”现象,甚至一些公务员也参与其中。据媒体报道,一时间,泗洪街头宝马、奔驰等豪车云集。数月后,顶层借贷大户突然“失踪”,高利贷市场随即崩盘,甚至爆发讨债血案。全县20亿元的民间财富瞬间蒸发,卷入其中的民众资金,既有养老钱也有拆迁款。一切恍若一场梦,梦中人醒来时,却只能独吞苦果。

    “庞氏骗局”得名于查尔斯·庞兹,这位1903年移民到美国的意大利人,编织了一个投资计划,从1919年开始以高资金回报率为许诺,不断吸纳新投资者的钱,并将其付给前期投资者。前期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就开始四处宣称庞兹为投资天才,于是,更多的投资者携带更多的现金纷至沓来。而此时,这位“投资天才”却悄无声息地卷走了新投资者的钱财,逃得无影无踪。大约4万人被卷入骗局,被骗金额高达1500万美元。

    尽管不是所有的民间借贷都异化为“庞氏骗局”,但如此高的借贷利率,究竟谁能承受,又能撑多久,恐怕没有人知道。从江苏到温州,从厦门到鄂尔多斯,已经相继爆发多起民间借贷崩盘案例,每个故事略有不同,但结局却大致无二,顶层的人或逃跑或自杀,或破产或入狱,而底层的参与者,大都成为最终埋单者。

    早在2002年,人民银行就发布了《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通知指出,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对于参与高利贷而最终血本无归的人,一旦追不回来,只有个人承担损失。

    回归正常投资渠道

    人性是贪婪的,抱着发财梦想而放贷,自有人性弱点的原因,也有投资渠道狭窄的原因,庞大的民间资金急需一个保值增值的“蓄水池”。

    现实的情况是,众多中小企业或房地产企业需要资金,而大量民间资金在四处找寻投资机会,供需两方“一拍即合”,催热了民间借贷市场。业内人士表示,在信贷紧缩、楼市调控背景下,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同时,中小制造类企业、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民间借贷空间迅速扩大。也有人说,当前持续走高的通货膨胀令实际利率长期为负,把钱存银行被人们看作是傻瓜,不得已转向民间借贷市场,民间借贷渐渐成了居民新的“投资渠道”。

    温州资本流动的轨迹,正是民间资金投资方向变化的一个缩影。从之前的炒股、炒楼,到此后的炒矿,精明的温州人将大量的资金在各个投资领域闪转腾挪。最近的房地产调控,逼迫很多资金从楼市撤出,民间借贷市场恰在此时持续升温。人民银行温州中支的统计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而2010年温州地区GDP总值不到3000亿元,这意味着温州的民间借贷规模竟然达到了该地区GDP总值的三分之一。温州也因此进入盛况空前的“炒钱时代”。

    众所周知,民间借贷自古有之,但如果演变成全民放贷,演变成“炒资金”的游戏,则极不正常。而其中更需要警惕的,则是异化为并不高明的“庞氏骗局”。业内人士告诫,关键在于不要贪心,不要以为天上会掉馅饼,不要相信那些轻易就能赚大钱的鬼话。但是,现代社会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有时候越是违背常理的赚钱大话,却越容易使人相信。

    在当前“全民放贷”行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者应放弃曾经抱有的发财梦,早点清醒,尽快收手,或可避免损失。而从更长远看,应拓宽正规投资渠道,让普通民众有更为可靠的理财方式,有效引导民间投资回归常规渠道。

    “大家如果都是普通老百姓,还是遵纪守法,不要去非法集资,不要去放高利贷,不要去参与金融传销活动,股票跌了,股总还在。普通人家经不起折腾,合理投资,切勿盲目投资,盲目跟风。”一位曾经经历过“日日会”高利贷而深受其害的网友,在网络上这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着。

  • 176人
  • 0人
民间借贷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