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cnas认证人员资质要求
办理CNAS实验室认可、CMA资质,轻松快捷拿证,全国代理、不成功、全额退款。
我们不是全能型的咨询服务机构,我们只做我们擅长的,我们只专注CNAS、CMA认证。
我们做的不仅仅是体系资料,或者去复制国家相关标准中早已明说的内容来体现自己的专业性。
南京邦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所有服务是建立对检测标准以及实验室流程的高度理解上,结合现有的相关规范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咨询服务。
欢迎广大客户致电南京邦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来验证南京邦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专业性。
以下内容是相关行业标准的节选,内容与标题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只是为了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具体快速办理CNAS认证、CMA认证项目细节及流程欢迎您和您的技术人员来电咨询!
沉降观测的标志,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
3.3.2现场检测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3)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3.3.3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3)(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4)(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视需要提交);
5)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如观测点数量较少可不提交);
6)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3.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3.4.1检测准备
场地沉降可采用浅埋标志或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沉降板尺寸采用500×500×10mm。按设计要求埋设位置放样定位,挖一与沉降板尺寸相宜的坑,垫适量沙子,用圆水准气泡找平以保持沉降杆竖直,回填原土至原地坪。
3.4.2现场检测
3.5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检测目的及内容、仪器埋设及检测、检测数据分析、结论等。
4建(构)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4.1适用范围
  特殊性土地区的建筑物地基基础水平位移观测、受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影响的建筑物及工程设施水平位移观测以及挡土墙、大面积堆载等工程中所需的地基土表层向位移的观测等。
4.2仪器设备
4.2.1仪器为全站仪。
4.2.2仪器操作步骤:详见全站仪使用说明书。
4.2.3仪器的保养:详见全站仪使用说明书。
4.3检测准备
   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可采用墙上或基础标志;土体上的观测点,可采用混凝土标志;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采用窨井式标志。各种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根据点位条件和观测要求设计确定。
   观测点的位置,对建筑物应选在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等处;地下管线应选在端点、转角点及必要的中间部位;护坡工程应按待测坡面成排布点。
4.4现场检测
4.4.1测量方法
1)选用视准线法(包括小角法和活动牌法)测量地面观测点在特定方向的位移。
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4.4.2观测周期
   对于不良地基土地区的观测,可与一并进行的沉降观测协调考虑确定;对于受基础施工影响的有关观测,应按施工进度的需要确定,可逐日或隔数日观测一次,直至施工结束。
4.5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水平位移观测点位布置图;
2)观测成果表;
3)水平位移曲线图;
4)当基础的水平位移与沉降同时观测时,可选择典型剖面,绘制两者的关系曲线;
5)观测成果分析资料。
4.6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检测目的及内容、检测仪器埋设及检测、检测数据分析、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