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瑟姆曲线”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公理性曲线,它是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美、英等西方国家100-200年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规律总结而得出的。该理论指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轨迹是一条拉长的S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0-30%),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30%-70%)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70-90%)。当前,杭州市以及余杭的城市化率已迈入60%-70%这个中期加速发展的后期阶段,快速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我们的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障碍和严峻的挑战,现有发展模式的优势和动力在逐渐减退,迫切需要寻求城市转型发展的新途径。
“十二五”是我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余杭要实现“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美好生活目标,城市的转型升级是必然的也是内在的要求。对于转向哪里,各种表述不一,国内外专家相继提出过田园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可持续城市等观点,但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已成为共识。
近年来,余杭大力实施“城市化引领”战略,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各项城市建设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乡协调性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城乡空间集聚度和发展紧凑度低,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日趋狭窄等问题,要克服这些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通过城市的转型发展,其中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实现途径。加快城市建设转型也是我区产业转型的前提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合理的空间布局,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是打造产业强区的基本需求。同时,余杭要实现“接轨长三角,融入大杭州”,只有加快城市建设转型发展,推进新型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才能引导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认为,余杭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基本落脚点在于“统筹城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是大趋势、大方向。城市建设转型应注重城市内涵的提高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促进空间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复合,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余杭区“十二五”城镇建设与管理规划》明确了今后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即围绕建设“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发展愿景,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为指导,按照六大发展战略要求,继续实施“东强、西聚、中兴、北优”的空间发展战略,以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为引擎,深化“一副三组团”建设,提升城市能级;通过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节能低碳条件下空间集约利用、城乡设施均质化发展的浙江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杭州大都市城乡统筹示范区,实现以“田园城市、山水城市”为特色的宜居城镇。今后5年,我们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方式、方法上实现转型和突破。
一、空间布局由粗放非均衡型向集约均衡转变
规划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第一资源”,也是政府调节城市发展最有力的“有形之手”,我们要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政策导向作用,在城乡规划的编制上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在城乡规划的管理上做到公开化、刚性化,在城乡规划的执法上坚持权威性、严肃性,全面推动城乡规划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为城市转型服务。我们现有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还是比较粗放,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是优化城乡网络化体系。进一步优化“东强、西聚、中兴、北优”空间发展战略,促进副城、各组团核心区(中心镇)、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规划统筹和建设。通过规划布局好组团、中心镇、新城等多元形式,实现副城、组团、新城与中心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有机聚合,促进形成点、线、面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乡统筹体系,推进空间资源配置合理化和效益最优化。二是注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要向地下要空间,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解决土地资源稀缺、医治“城市综合征”、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从速度型向精明(精致、紧凑)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彼特卡尔索普为首的美国城市规划学者提出了以“精明增长”为核心的新城市主义思潮,倡导建设集约紧凑的城镇社区,实现“精明增长”。精明、紧凑的城市建设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上加强引导,把城市空间开发从平面扩张转向立体扩张,促进区域要素与产业空间合理集聚,以更少的空间集聚更多的要素,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特别要严格按照三个集中原则,引导居住用地向小区集中,产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农地向都市农业集中,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土地是承载城市开发建设的不可再生资源,考虑到我区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我们还应进一步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混合度,科学布局交通枢纽、商业与办公区、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等不同层次用地,如抓住高铁、地铁建设的契机,做好地铁上盖物等枢纽地区高密度、复合型的开发建设。
三、从层次型(树枝状)向网络化转变
城市网络化是建立在市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区、副城、组团、中心镇为节点,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等为网络,以要素和功能各具特色、有机联系、优势互补为动力,以城镇融合发展、 共兴共赢为目标,多主体互动、多层次和谐、多特色互补、多空间拓展的网状结构形态。从杭州推行网络化大都市建设以来,我区通过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一运作、统筹推进,城市化进程得以迅速推进。我们应进一步加快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以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联动长三角和杭州主城,构建“杭州主城区-临平副城-组团(余杭、良渚、瓶窑)-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以大带小、节约土地的网络化、组团式空间结构体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以轨道交通、快速路网、骨架路网建设为发展纽带,构建连接余杭各区块和杭州主城、长三角中心城市、周边区域的交通网络系统。
四、从大规模拆建向有机更新转变
走城市有机更新道路,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尊重是旧城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内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周干峙认为,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发展之“流”,城市应当“源远流长”才是城市的持续发展之道。城市有机更新在我区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我们围绕“环境立区”战略要求,先后实施了“背街小巷”改造、“一路一街”整治、城区支小路改造等工程,在保护临平城区基本风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了城市特色,打造了城市亮点。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应更加注重旧城区的更新改造,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注重城市文化品位的追求。同时,在城市有机更新中,我们要以保障民生为根本,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是在一些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实事工程,必须倾听民意,落实“四问四权”制度,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办好民心工程。
城市转型发展已经是国内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国内各个城市都在努力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的城市发展模式,余杭要在这次转型发展中抓住机遇,利用现有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合作,着力构建合作共赢、精明增长、田园城市、绿色生活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率先打造成杭州大都市城乡统筹示范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