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2日讯 昨日,常山县天马镇上埠村村民吴菊仙,把儿子送到2.5公里外的小学读书,又赶回同村吴友君的皮包加工点上班。“现在做来料加工,就像在企业里上班,一点也不比在外打工差。”吴菊仙说,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老板还为她们买了保险。
发展来料加工业一直是常山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县里以转型升级为主题,连续出台多个扶持政策,着力抓政策、队伍、项目和服务升级,鼓励来料加工业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家庭走向车间,集群发展,使来料加工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去年,常山县共有3万多人从事来料加工业,发放加工费2.3亿元,人均收入7000余元。
在球川镇西村村集体新盖的来料加工厂房内,100余台马达和110来名妇女组成了标准的制衣生产线,最近专为杭州一家公司加工出口服装。村民陈卫英说,她早上去上班,傍晚5点回家,月收入有3000元,还能照顾到家里。女工们的加工费高,就因为这里接的都是些高档次产品的订单。经纪人鲁周德说,因为流水线生产、相对集中的管理,产量和质量有保障,有些好项目就主动找上门了。
“车间搬进村,平车工走俏。”项目档次这一转变,带动了加工队伍素质和收入的提升。常山现有80多个箱包、鞋、服装等集中加工点,平车工的平均工资已有2000多元,县里专门启动千名平车工培训计划,培训了7000多名平车工,仍供不应求。县妇联主席徐爱平表示,为促使加工点向加工企业转型,县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仅鼓励村集体建设或修缮来料加工厂房就有40多幢,而全县目前已有集中加工点294个,集中度达到73%。
白石镇白石街村来料加工经纪人王备娟从事珠饰品加工已有十几年,她说,现在每月都要到义乌市场上学习最新的式样,提高独立经营的能力。去年,她接到一批“中国龙”订单,最初样品十分简单、粗糙,她就进行了改进设计。当这条龙被重新“点睛”后,美国客商看后连赞“ok”,加工费也多加了3元,产品在中东和美国超市里卖到了48美元的高价。她还根据对方要求,独自设计开发出花瓶、金猪等10多个品种,合作至今。球川镇黄松的空气净化立体布贴画获得国家专利,招贤镇吴东阳设计制作的儿童立体书画进了上海世博会……通过增强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的能力,常山一批来料加工经纪人,逐渐掌握了议价权和主动权。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