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月25日,一个日历上并不显得特别的日子,因国务院的一纸批文,“国家战略”首次与浙江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是浙江迎来的第一个国家战略,也是继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中国第二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拥有浙江“三湾一港”之一的三门,在这个被人喻为“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春天”里,如何在浙江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版图中落子布棋?又如何在浙江沿海多达37个县市区中突出自身比较优势,又好又快承接新一轮要素集聚?
当浙江经济迈向深蓝之际,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有所作为。
(二)
审视三门自身,不多的陆域面积、连绵的山区丘陵、稀缺的矿产资源,曾让我们略感捉襟见肘。但当我们把眼光向东望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占全县总面积三成以上的辽阔海洋!
480多平方公里海域、300多公里海岸线、122个岛屿、20多万亩滩涂、50多万亩浅海……用白描手法加以勾勒,这便是三门海洋资源的筋骨。境内旗门港、海游港、健跳港、浦坝港、洞港五个港湾绵长曲折,嵌深内陆,港湾资源之丰富,省内少见。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放眼三门湾看三门,则是一片更为开阔的天地——
这里有长达1200多公里的岸线,占全省岸线资源的19%,其中深水岸线10余公里,可建码头40多个,货物吞吐能力可达4000万吨;
这里有可开发的滩涂资源500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13%,近期可利用净空间达130多平方公里,这在全省绝无仅有;这里更拥有类型最为齐全的电力能源,核电、火电、潮汐电、抽水蓄能电、风电等一应俱全,沿岸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各种电力装机规模突破3000万千瓦,超过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
“家底”如此殷实的我们,完全能够成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战场之一。
(三)
打开浙江地图,聚焦东部沿海一线,北至嘉兴、南到温州,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崛起的港口群和城市带,是带动浙江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引擎。
然而,位于南北节点上的三门湾,却依然是一片经济洼地。
让这片经济洼地快速崛起,形成浙江南北贯通的沿海经济流,无疑是加快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顺应全国东部沿海开发大势、配合“区域极”战略实施的迫切需要。
开发沿海,是三门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和追求。从古代兴灶煮盐,到近代以许廷佐为代表的实业人士开埠建港,再到建国后开发滩涂发展种养业,东部沿海,承载了人们的赶超崛起梦想。
为实现这一梦想,全县干部群众多年来一直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千方百计为沿海开发创造条件。东拓西扩、海洋富县、工业南下、三港三城、三门湾次经济圈……一任又一任党政班子传递着“接力棒”,坚持不懈重构区域生产力布局。
现如今,三门的海洋经济总量已由2003年的19亿元增长到去年的85.36亿元,年均增长23.94%,远远高出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成为我县最具活力、拉动效应最为明显的经济形态之一。
海洋产业门类,也不再限于传统的海水养殖与捕捞。船舶修造、滨海旅游、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油服产业、滨海观光农业……全县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从北到南,一条春意盎然的沿海产业带依稀可见。
不难理解,旅游、新能源等在冠以“海洋”之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不难理解,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在迈向新型临港产业之后将会产生的效益。这些蓝色产业目前规模不大,但未来潜力巨大,更面临与沿海发达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