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义乌佛堂镇蜀墅塘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 单光辉 陈继清 时间:2011年03月31日 信息来源:金华晚报

    提起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无疑首屈一指,早在2000年就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日本和韩国也在邀请申遗专家专门为古代水利工程狭山池和碧骨堤申请世界遗产作准备。

    在义乌佛堂镇后塘村附近也有一处古代水利工程蜀墅塘,竟与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比日本狭山池、韩国碧骨堤的底蕴更深更丰富。

    始建于南宋的蜀墅塘因为有科学的水利灌溉系统和水利管理方式,近年来吸引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挺皓、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工程学院黄培岭教授、奚雪松教授和著名古水利专家谭徐明等专家学者的目光。

    后塘王氏始祖、蜀墅塘缔造者王槐的三十二世孙王红晓日前向记者表示,蜀墅塘申请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已基本完成,蜀墅塘如果能进行整体恢复与保护,那么以“世界山地水利灌溉系统鼻祖”的名义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也并非天方夜谭。

    蜀墅塘水利系统最早建于宋代

    蜀墅塘的缔造者是蜀塘村(今义乌佛堂后塘村)始祖王槐。据家谱记载,王槐字植三,生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98岁高龄时逝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他的父亲叫王汾,王汾的族弟就是南宋名相王淮,其祖上因王淮被追授一品大员,世人将其祖宅名为“四世一品”,后来迁入义乌。王槐1151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淳熙十一年(1184年)86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后塘。

    两年后的夏秋之交,当地大旱,庄稼尽皆枯死。王槐在永康籍好友(后人称“康候”)帮助下,选择了塘山,并利用塘山边上一处“飞来山”三个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势,定址蜀墅塘的位置。

    王槐带领乡民捐资疏浚水塘,依山筑堤,东西凿石开斗门。水库建成后四周总长3600步(古时每步为五尺),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同时还设闸门四座,四周四山七十二涧的水局部注入塘里,可灌农田3万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受益。

    水库被命名为“蜀墅塘”。村民介绍:“蜀即效仿都江堰,墅是古代建筑‘亭台楼阁墅宫殿’中民间可以建造的最高规格,说明当时这个水库的‘级别’很高。”于是,王槐成为义乌水利史上,最早的治水人物之一,于嘉泰四年二月十三被皇帝封为“塘神”。

    灌溉系统设计相当先进

    800多年过去了,蜀墅塘仍然碧波荡漾,灌溉着下游地区的田心畈、毛陈畈、倍磊畈的绝大多数农田。至今,王氏后人仍按照先祖制定的“管塘放水规例”,遵守着严格的维修管理和使用措施。

    前日,在杭州市政协委员、王槐三十二世孙王红晓的带领下,记者查看了蜀墅塘整个灌溉系统。蜀墅塘有东西两个来水,集雨面积在24.6平方公里。

    蜀墅塘大坝设计结构精妙,主堤选址与飞来山呈37度角,以缓解流水对大坝冲击。据村中老人介绍,大堤为石块泥土夯筑,里面遍设松木桩,横松木为骨,砌石为堤面。特别是主堤中央底部,设计有硎井,可以根据下流用水需求逐级放水,设计和功能国内罕见。主堤东侧为东砌,宽十米,有巨石五块,有四个泄洪口,泄洪口外是自然山体岩石,不惧水流。副堤在飞来山西侧,也在山脚凿石设斗门为西砌,凿成巨石四块,有三个泄洪口。

    蜀墅塘下游灌溉分水系统发达,分为三枧九圳。第一枧为横塘枧,位于主渠往下400米,硎井流出的水最先到达这里,现已经被上世纪50年代修筑的水库淹没。第二枧为青丝枧,修建在两块天然巨大的红砂岩石中间,坝体为石块砌成,在岩石上凿渠分水,砌石为圳,水从三处分流。底部设有排沙口,用于排沙。中圳直通吴溪江,雨季可以泄洪。叁枧为典型的雨梁过水坝,西侧砌有出水口,便于旱季时灌溉,叁枧建有宋式石梁桥,是古时义乌往金华的主通道。

    排沙和清淤一直是困扰水利工程的难题,而蜀墅塘和都江堰异曲同工,因为设计得巧妙,历经近千年仍在发挥作用。王红晓介绍,除了蜀墅塘特有的底涵和排沙口设计,以前的村民每年冬天都要用耕田用的牛操,来回操泥,然后打开排沙口,让淤泥流走,再进行蓄水。

    蓄水分水管理精细科学

    蜀墅塘另外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从古至今延续的一整套严格的水利管理方法,这点在后塘村王氏宗谱和《义乌县志》、《浙江通志》上都有记载。

    蜀墅塘各枧的枧口就是按照所灌溉的田亩,按照用水流量的不同进行建造的。例如在清水枧,每圳的宽度、水平高度都与所灌溉的田亩有微妙的关系,各圳所计算的水流流量、受水农田面积、余水的分流等都有严格的区分,圳上每一块石头都不能轻易移动。

    蜀墅塘由蜀塘王氏选塘长和理事十人进行管理,负责日常的蓄水和放管分水。王红晓说,每年二月清淤之后,开始蓄水,一直到六月初一放水前的三天,灌区各村鸣锣通告放水路线和时辰。六月初一祭拜王槐之后,开始逐级放水灌溉。但是,放水时间也可以机动,家谱记载:“放塘水定于六月初,倘天久晴,相应先放,天雨便闸板塞瀛,宁可再祭再放,不可偷懒,致节水错过。”放水之后,下游各村何时放水,放多久都有详细的规定。

    此后的宋元明清几朝,一个又一个外姓从其他村庄迁到曾经几乎无人居住耕作的灌区,这一点从现在仍沿用的“塘西”、“塘边”、“塘角”、“塘下洋”、“塘下”、“田心”等地名就可以看出蜀墅塘的影响力如今已经造福佛堂附近十多个村庄。佛堂成为义乌乃至金华旺镇,蜀墅塘功不可没。

    蕴涵着丰富人文底蕴

    自蜀墅塘建成以来,先后有陈炳、朱丹溪、宋濂等文化名人为蜀墅塘作记并序。宋朝“乌伤四子”之一的陈炳曾写下《蜀墅塘记》,这是历史上第一篇描述蜀墅塘的文章。公元1344年夏,与蜀塘有亲戚关系的元名医朱震亨(号丹溪)发现蜀墅塘北堤溃缺而倡修蜀墅塘,并写下《重修蜀墅塘记》。

    此后,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考察访问后写了《蜀墅塘记》:“义乌县南四十里,有塘曰蜀墅焉……至正四年夏,水瀑而堤坏,田遂不稔。丹溪朱君震享悯农之告病也,白于县尹周侯自强。为下其事,命双休巡检张某来视役。震享遂尽召有田之民,履其亩而使之输其力,荐货有差,复出役夫之功一千,以为从倡。众悦趋之,一听震享之经画。补其缺遗,增以崇,高筑其址,加辟而渐杀其上……”这些看起来古旧的风雅故事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迷人光彩,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更给后塘村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元代大儒金涓曾在蜀墅塘边隐居,吟咏出不少丰厚恬淡、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蜀墅头》:溪头自舒散,天澹夕阳微。挽石松边坐,看云水上飞。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

    需要整体恢复与保护

    近年来,蜀墅塘吸引了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挺皓,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工程学院黄培岭教授、奚雪松教授,著名古水利专家谭徐明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目光。

    很多专家达成共识,蜀墅塘和秦朝修建的都江堰异曲同工,不同的是都江堰建在江面上。“可以说蜀墅塘是古代水库的雏形,它的很多工程技术是后人筑造水库的榜样,也真正做到了泽被万民,功德千秋。”谭徐明教授感叹:“如果蜀墅塘建造年份超过日本峡山池,那么蜀墅塘将是此类水利模式的世界第一。”

    但是,蜀墅塘现状不容乐观。上世纪50年代在蜀墅塘下兴建了一个山塘,横塘枧被淹没。上世纪80年代,为建设公路,劈开飞来山,将蜀墅塘主堤改建成公路的路基,古硎井和东砌被湮没。青丝枧除了修建了水闸、三圳也失去了功能。叁枧基本保持完好,但是叁枧桥已被洪水冲垮。

    去年,日本和韩国邀请申遗专家专门为狭山池和碧骨堤举行共同申请世界遗产研讨会。相比之下,碧骨堤坐落在韩国金堤市,建于公元330年,距今1681年,全长只有3公里左右。狭山池堤坝坐落在日本大阪狭山市。据日本《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距今1400年左右。

    相对狭山池和碧骨堤,蜀墅塘的水利灌溉设计和管理方式以及人文底蕴要丰富得多。张挺皓考察后表示,蜀墅塘主体仍在,科学及时地进行发掘与保护还来得及。

    文 本报记者 单光辉 陈继清

  • 7人
  • 0人
义乌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