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住房政策需战略思考:保障房缓解通胀掠夺效应

作者:赵燕菁  时间:2011年02月14日 信息来源:瞭望

    

    "商品性保障房"的金融效果

    "房改"模式的保障房,还可以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对低收入居民的掠夺效应,增加居民应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前面讲过,通货膨胀不会平均影响每一个居民。其本质上是对财富的再分配过程--负债的获益,储蓄的受损。拥有资产较少的低收入居民在这个过程中受损最大。

    低价建设住宅提供给低收入阶层,然后允许其进入市场,这个差额,就是在分配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由于通过"先租后售"办法拥有财产,相当于间接从银行获得融资,低收入居民就有可能从通货膨胀中受损的债权人,变为获益的债务人。

    特别重要的是,保障房一旦可以进入市场,就可以像一个微型银行那样,跨越生命周期,配置劳动力的资产。

    如同任何一项资产,劳动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折旧"。如果一个人在其价值最高的生命周期获得不动产,就可以将其劳动"储存"起来,对冲年龄增长带来的"贬值"。当劳动力市场价值耗尽,退出市场后,不动产的价值达到峰值。通过反抵押等方式,将其"储存"在住宅里的价值提取出来。此时,住宅就可以成为类似养老储蓄或社会保险的作用,只不过,这种保险不会像现在西方政府的社会保险那样,给未来的政府带来巨额债务。

    在社会保障系统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住宅的"储蓄"功能极为重要,它可以将劳动力转化为资产,从而使个人的财富脱离对劳动力价值的依赖,减少劳动力老化导致的社会负担,避免由于劳动力耗尽后陷入贫困。

    不动产升值,源自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改善。政府财政越强大,服务得越好,不动产升值就越快。这就是为什么在"土地财政"条件下,不动产拥有超常的保值功能,从而引发大量投资性需求。显然,商品化的保障房所具有的将劳动力资本化的功能,是目前已有廉租房和公租房为主的非商品化的住宅所没有的,更是农村住宅所没有的。

    需要指出的是,财产税可以减少公共服务带来的财富转移,抑制投资性需求。但它同时也可以削弱住宅的储蓄功能。财产税越高,住宅的"储蓄"功能就越差。一旦住宅升值减去财产税后的收益率低于银行利率,住宅就不再具有任何"储蓄"能力,买房就不如租房。

    扩大对货币的需求

    流动性"过剩"与否,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既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给解决,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需求解决。在流动性已经过剩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规模不仅不能萎缩,相反,超大的流动性过剩,需要更大规模的房地产需求去对冲。

    以成本价为新增城市居民提供住宅,可以大幅拉低住宅总价,从而解决居民住宅问题;这类住宅能够再进入市场,售价大幅提升,又可解决居民财产保值的问题。通过这样有控制的涨价,可同时达到对冲巨额的流动性,缩小贫富差距的双重目标。

    1998年房改的成功告诉我们,住宅不仅可以解决货币问题,也可以缓解分配问题。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大规模造就有产阶层,使社会结构在急剧转变的过程中,保持最大程度的稳定。1998年的房改,我们成功过,我们没有理由不会在未来再次成功。

    生产与消费不对称,是中国经济的显著特点。由于生产能力大大高于消费,迫使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需求。"调结构,扩内需"已被列入国家经济的头等议程,其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生产与需求融资效率的差异--在生产性融资极大地扩张(拜"土地财政"所赐)的同时,除住房以外的消费性融资,几乎没有什么增长。信用生产和信用消费的落差,最终决定了生产与消费的结构失衡。

    在现代社会里,信用消费甚至比信用生产更重要。对中国经济而言,缺少信用消费,"扩内需,调结构"就难以实现。而跨期消费的基础,就是必须具有可靠的个人信用。住宅所能提供的个人融资潜力,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相比。它可以为跨期消费提供至关重要的信用。信用消费反过来又会产生巨大的货币需求。这些需求对冲过剩的流动性的效果,将会远超提高利率或准备金。

    一个经济对货币数量(M2)的需求,并不简单取决于该经济以GDP(增加值)衡量的规模,同时也取决于该经济全要素(土地、劳动力、技术、不动产等)资本化的深度。如果我们把GDP视作一个经济的横断面,资本化的深度就是这个经济能够跨期配置资源的时间维度。合宜的货币供应量应当是两者的乘积。显然,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同样时间,可以贴到现在的资本就越多,所需的货币就越多。这就意味着GDP较小的经济规模,只要速度够快,依然会有较高的货币需求。反之,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也会缩小全要素资本化的深度,减少对流动性的需求。

    一栋靠自给自足方式建设的房子,如果不能交易,就一分钱的货币需求也不会产生。但如果可以出租100元,就可以产生100元的货币需求。如果可以抵押,抵押十年,就会产生1000元的货币需求;抵押100年,就可以产生10000元的货币需求。如果经济以7%的速度增长,这个数字大约每十年增加1倍。

    住宅如此,劳动力也是如此。一旦有了住宅这个中介,社会全要素资本化就将极大地加深。由此产生巨大的货币需求,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冲由于汇率等原因被迫释放出来的货币,使货币供给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重新恢复平衡。反之,收缩经济,资本化深度将会缩小,一旦信用崩溃(如雷曼兄弟破产),过剩的流动性就有可能导致溃坝般的社会灾难。

    没有孤立的房地产政策

    高房价是央行超发货币导致的,尽管地方政府可能从中受益,但并不能对高房价负责。一味地问责地方政府,表明我们尚不真正明了这一轮房价飙涨的根本原因。过去6年,房地产的政策几乎都是围绕着房价做文章,很少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思考房地产所扮演的角色。这种重战术、轻战略的思维模式必须改变。

    在目前的经济周期里,流动性过剩是主要矛盾。抑制通胀和抑制高房价,是鱼和熊掌的选择。越早承认这一点,政策制定就会越主动。

    1997年,香港打压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价格崩盘的教训告诉我们,房价下跌不仅无助于金融风险的解除,无助于低收入者置业,反而会有导致银行"垮坝"的危险。其后果,绝不会仅仅局限于房地产市场,而是通过物价飙涨、股市崩盘、企业违约、就业减少导致整个社会的全面动荡。而这些动荡的后果,要远比房价上涨更严重。

    有人以为,是经济过热导致流动性过剩。因此,只要提高资金成本,降低发展速度,就能最终解决流动性过剩。可历史的经验表明,这样的政策胜少败多。同样的经济"过热",原因不同,对策也应不同。经济增速减慢,将会显著抑制全要素资本化的深度,减少对流动性的需求。对于流动性过剩引起的"过热",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只会使问题更加恶化。

    在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乃是吸收过剩流动性的唯一途径。任何打压价格的政策,都可能与宏观经济目标背道而驰。如果我们无法控制价格上涨,我们的问题就应当从"怎样抑制物价"转为"哪个市场上涨,对社会稳定影响最小"。

    按照这一原则,当前正确的政策选择就应当是,将抑制全面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将房地产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相反)。为此,把保障房做成一个良性的金融产品,将暴涨的流动性"分洪"到商品性保障房建设之中,就是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只有通过房地产市场"扩容",才能在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换取整体经济与社会的稳定。

    这就意味着作为货币"纳洪区"的房地产,不仅不应将打压房价、挤破"泡沫"、驱赶流动性作为主要政策目标,相反,应当通过放开商品房价格、盘活存量资产、"二次房改"等方式,有管理地推动资产价格的上升,维持经济增速,最大限度地吸收货币,并将因"分洪"带来的损害减少到最小。唯有如此,才可以为"调结构,扩内需"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更进一步,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廉价流动性带来的机会,我们甚至有可能通过大规模建设商品性保障房,一举跨过住宅问题和财富分配问题两大"中等收入陷阱",进入稳定的社会经济上升通道。只要住宅的初始获得具有普惠性,有管理的价格上升,就可以替代升息之类副作用极大的货币政策,为保护居民财产价值营造避风港,为重新分配社会新增财富提供有力工具。

    放眼全球,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不可避免。现在各国的政策,就是看谁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洪水中,站在比别人更高的位置。而对冲超发货币的能力,将决定谁是最后的生存者。与全要素资本化深度已达极限的发达国家不同,城市化为我们避开当前席卷全球金融海啸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新增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就是这一战略的最大支撑。只要激活这一巨大的货币需求,中国就可以成为全球暴涨的货币海洋中,最安全的岛屿。

    这就是房地产政策制定者,所必须具有的战略视野。(作者为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教授)

  • 76人
  • 0人
通胀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