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专家称烟草业负效益618亿 已成中国赔本买卖

作者: 时间:2011年01月10日 信息来源:大洋网

    对于中国而言,烟草业已成赔本买卖。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虽然烟草制品能够带来巨额利税和庞大就业,但是它造成的健康危害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更大,两者的差值为618亿元。“毫无疑问,烟草业是得不偿失的黑色产业,现在哪怕仅仅从经济角度算账也是如此。”中国控烟办主任杨功焕说,放任烟草流行,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健康危害型经济体”。

    此项研究由杨功焕和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共同牵头,汇集了卫生、经济方面的60多位中外重量级学者。他们一致提出,“全面控制烟害、保障人民健康,是典型的国家公共产品,也是典型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及时提供。”由此建议,中国应将全面控烟目标正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各级政府遵行和实现人民健康的约束性指标之一。

    中国政府正面临“国际爽约”风险

    专家们的呼吁处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中国生效5周年的背景下更显示出意义。加入《公约》5年以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控烟工作一定的关注,使得烟草控制工作由专业人员的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但是总体控烟工作的效果与《公约》的要求相去甚远。不但相关法律迟迟没有出台,人们对吸烟和二手烟危害的错误认识也大量存在,烟草利益集团的反控烟活动猖獗。

    目前,中国仍是最大的烟草消费国,烟民总数超过3亿人,还有7.4亿人暴露在二手烟危害下;中国也是最大的烟草生产国,2009年卷烟产量高达22901.5亿支,比10年前增长了近40%;中国还是最大的烟草制品受害国,每年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达1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664.75亿元。另外,3/4以上的中国人尚不能全面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2/3以上的中国人不了解二手烟的危害。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有人指出,中国政府正面临“国际爽约”风险。胡鞍钢说,造成眼前尴尬局面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烟草企业的严重阻挠,但根本上却是合二为一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烟草总公司作为中国政府履行《公约》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单位,不顾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国家整体利益,利用政府公权继续促进烟草的生产和销售,阻碍相关政策、法律的出台与实施。

    吸烟是“第一大人祸”

    早在200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即批准“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案及中国烟草影响对策”(以下简称《双对》)作为重大课题立项研究,以“为企业发展服务,促进中国烟草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5年以来,正是在此《双对》的指引下,烟草业成功地阻止了警示图片印到烟盒上,消解了烟草税上调的“负面”影响,还把“降焦减害”的概念扩大推广。有的企业甚至利用希望小学、社会捐赠搞起了烟草营销。

    在2010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还要求,以提高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为目标,努力推动品牌发展。积极实施“大市场、大品牌”战略,加快推进重点骨干品牌的规模扩张。

    对此,专家们忧心如焚。胡鞍钢说,吸烟不仅是中国21世纪的“第一大杀手”,也是“第一大人祸”。保守估计,2030年烟草归因死亡占40岁以上人口死亡的25%,超过300万人;烟草相关疾病的发病人数超过700万。

    “在中国这样一个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健康不公平问题突出以及现有卫生体系缺乏预防保健机制的国家,吸烟无疑让问题雪上加霜。”

    为什么禁不了这支烟

    那为什么禁不了这支烟呢?烟草业顽强生长的理由是税收和就业。现阶段,烟草业缴纳的税额仍占全国税收总额的6.7%。在一些地方,如云南,这个比例甚至高达30%。作为纳税大户,烟草企业自然是政府的“座上宾”。此外,烟草业还解决了千万人口的就业问题,其中包括烟农、卷烟工人、批发零售人员。这也是地方政府青睐烟草业的重要因素。

    然而,专家们的研究证实,烟草业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隐藏社会成本已经超过了公开的经济贡献。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称,2005年,因吸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高达2526亿元,相当于GDP比重的1.4%,而当年,烟草业上缴的利税总额为2400亿元。两者相抵,烟草业的社会净效益为负126亿元。2010年,这个数字扩大到618亿元。

    国际经验还表明,即便采取较为强硬的控烟措施,烟草流行水平也不会遽然下降,烟草行业和地方经济有充分的转型时间。

    “估计在未来30年,中国烟民的数量还会维持在相当规模。也就是说,限制烟草业发展,地方上有30年以上的时间发展替代产业,如健康促进产业。那些耸人听闻的‘控烟威胁论’都是没有根据的。”杨功焕说。

    

  • 1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