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提升 农民转移提高 农村转身提级
“节庆”:推动余杭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
核心提示
12年前,塘栖镇举办枇杷节,在余杭区首开“节庆”活动先河。随着时间延伸,“节庆”活动在余杭遍地开花,大有方兴未艾,一发不可收之势。规模较大的“节庆”活动有:中国杭州超山梅花节、中国径山茶圣节、中国塘栖枇杷节,中国杭州竹笋节、鸬鸟蜜梨节、仓前羊锅节、运河鱼羊节、中泰竹笛节。如果加上以村、企业自办的蓝莓节、杨梅节、动漫节,那么就有10余个之多。
综观余杭“节庆”活动,不难发现包容了“色(特色)、香(馨香)、味(趣味)”的特征,而一个又一个的“节庆”活动有利于农业转型提升、农民转移提高、农村转身提级,推动余杭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余杭城市化发展。
特色纷呈:农业加快转型提升
何谓“节庆”?区域特色产业与地域特色文化相结合的“色(特色)、香(馨香)、味(趣味)”融为一体的文化经济形态。“节庆”活动自古就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都是传统的“节庆”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倡导的“节庆”活动不少,大的有“五一”、国庆。改革开放后,舶来的“节庆”活动有情人节、圣诞节等等。但是,从“节庆”活动的完全意义上讲,余杭的逾10个“节庆”活动符合区域特色产业与地域特色文化相结合,并成为一种文化经济形态。
余杭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决定的特产的多样性。余杭源远流长的历史,决定了厚重多元的文化。超山的梅花,径山的茶叶,塘栖的枇杷,瓶窑的竹笋,仓前的羊锅,运河的黑鱼和红烧羊肉,都是当地的特色产业,而且都蕴涵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区域特色产业与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合,使“节庆”精彩纷呈。
12年前,塘栖镇举办枇杷节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农民卖枇杷,未曾想过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而现在,经过挖掘和整理将饮食文化、酒(枇杷酒)文化、茶(枇杷茶)文化、蚕桑文化、民俗文化展示出来,再加上现代的演艺、摄影、媒体多方给力,小小枇杷唱了一出大戏。枇杷不再是单一农产品,而已转化为休闲观光旅游产品。农业向休闲观光旅游业转型,农业品向旅游产品提升,附加值就高了。据统计,2008年枇杷节期间枇杷销售收入4218万元,2009年枇杷节期间枇杷销售收入6700万元,2010年枇杷节期间枇杷销售收入9699万元。枇杷销售收入增加,则农民的收入也增加。
又如,瓶窑的竹笋节,将简单的卖毛竹、卖冬笋春笋向竹制品加工、办竹制品市场拓展。瓶窑组团包括瓶窑、径山、黄湖、百丈、鸬鸟五镇,有竹山36万余亩。2008年,余杭竹业总产值达22.94亿元。通过举办竹笋节,当地农民利用竹资源加工竹笋制品、竹家具、竹日用品、竹纺织品、竹工艺品等多个系列。加工成的竹产品,需要推向市场,于是,瓶窑彭公竹制品市场越开越兴旺。竹笋节推动竹业从原料到粗加工、精加工、贸易的转型,有不少精制竹制窗帘、竹席出口国外,提升了竹业的附加值。
章太炎故里的仓前羊锅节和运河的鱼羊节,也是把农业拓展成旅游业。仓前农民养山羊,运河农民养湖羊和黑鱼、甲鱼都是传统的养殖业。而现在的羊锅节和鱼羊节就将传统的养殖业向餐饮业转型,提升了山羊、湖羊、黑鱼、甲鱼的价值。由于羊锅节和鱼羊节还在进行中,所以记者只能用采访本上的数据来说明转型增值的情况。以仓前羊锅节为例,2006年第一届羊锅节营业收入350万,2009年第四届羊锅节营业收入3500万,三年增长10倍。所以,本地山羊不够吃了,就与龙游县联手开辟山羊养殖基地。2009年,运河镇举办第一届鱼羊节。于是,在五杭、博陆、亭趾的3个老街上,食客纷至沓来,大小饭店和农家乐客人满座,至结束营业收入可达2250万元。
馨香远播:农民着力转移提高
馨香是指散发浓郁的香气。余杭的“节庆”,香气远播,除了本地群众参与外,游客不但来自杭州主城、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嘉兴、湖州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城市,而且还有来自港、台地区及欧美国家的客人。
今年5月初,在《杭报》工作的一位老朋友打电话询问记者:“枇杷节什么时候召开?”记者反问:“怎么关注枇杷节了?”于是,老朋友娓娓道来,原来是苏州一家旅行社要组团来塘栖参加活动。正如一位在崇贤工作的干部说,每每到一定时间节点,就会想起有关的节庆活动。2月的梅花节、4月的茶圣节、5月的枇杷节……都让人怀念。
纷至沓来的游客,冲着美景而来——那个“十里香雪海”,那个“五月枇杷正满林”,那个“漫山竹林、翠波荡漾”。纷至沓来的游客,冲着美食而来——那个甜多酸少、汁多味鲜的白沙枇杷,那个鲜嫩汁多的蜜梨,那个香酥可口的白切山羊肉,那个香气扑鼻的红烧羊肉。在梅花节、枇杷节、蜜梨节、竹笋节、羊锅节、鱼羊节……,被端上餐桌的还有乡间拿手土菜。比如,在茶圣节期间有一道菜,名叫“黄泥拱烧咸菜”,让上海客人连加两大碗。“黄泥拱”是指欲破土的毛笋,用这样的毛笋烧咸菜,其鲜无比。而塘栖农民做的米果,像狗、像茧、像金元宝,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游客欲做收藏品。
在“节庆”活动推动下,余杭许多农民跳出单一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餐饮、旅游等转型,形成愈来愈浓的休闲观光旅游业态。余杭大型且有名气的休闲农庄就达25家,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以塘栖镇为例,已创办农庄、农家乐64家,从业人员超过500人。而仓前镇“羊锅村”里就有30多户农家从事休闲旅游业。这些从事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农民,大多经过礼仪、烹饪、卫生等方面培训。鸬鸟镇还成立农家乐协会,加以自我管理。农民的转移提高,标志着余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趣味无穷:农村华丽转身提级
余杭正在以“城市化引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节庆”活动的开展,为余杭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提供强大支撑。而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强势推进,将推动余杭农村朝着“田园城市”、“水乡都市”的方向发展。
余杭的西部拥有绵绵青山,东部则有悠悠运河,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就给城市人增添了无穷乐趣。鸬蜜梨节期间,有多少城里人玩漂流、爬山坡,觉得赏心悦目。枇杷节期间,又有多少城里人走进枇杷园边摘边吃边照相,乐得流连忘返。还有茶圣节、竹笋节、羊锅节、鱼羊节都有趣味。尤其是那些大型的休闲农庄,推出的活动也饶有兴趣。“农夫乐园”推出动漫活动,“同家乡”有游客种菜活动,“浪里白条”有钓鱼活动……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城里人都能在余杭的“节庆”活动中享受暄闹的城市里无法获得的乐趣。
于是,余杭镇村开始华丽转身,级别档次大提升。2010年,塘栖镇被杭州市政府授予“风情小镇”创建奖,现在结合省级中心镇建设目标,致力打造“水乡都市”型的塘栖新城。仓前羊锅村被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节庆产业年会组委会联合授予“中国民俗美食第一村”称号。中泰乡在获得“苦竹之乡”称号后,正在着力打造“竹笛之乡”。而瓶窑提升省级中心镇功能,与径山、百丈、黄湖、鸬鸟用好“竹子之乡”名片,努力打造“田园城市”型的新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