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区区五笔,却是一座城市强盛的动力源。
舟山,群岛之城,正面临着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日益激烈的引才“大战”中,如何让人才同这座城市共成长?“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创业平台,形成了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共识、环境和氛围,逐渐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
【新闻故事】
落户舟山,更钟情于创业环境
新城怡岛路112号,舟山海中洲新生药业公司所在地。公司门面不起眼,却藏龙卧虎,站在世界抗癌药物研发最前沿的两位科学家——蒋志伟和汪爱今博士留洋回国后,选择这里为创业基地,正全力研发抗癌新药。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癌症已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的头号致死疾病。去年,全球抗癌药物市场总销售额达到了550亿美元。可以说,抗癌药物已是目前全球新药研发领域中最热门和投资最多的。此领域的研发专家,自然也是很多地方急于引进的人才。蒋志伟和汪爱今两位博士为何要选择舟山呢?
“我们来舟山,是看好这儿的发展前景。”蒋志伟,普陀人,1994年在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取得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位,拥有美国生化科技方面多项专利,现任海中洲新生药业首席运行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来舟山创业之前,也曾犹豫过,最终决定落户舟山,这其中既有“学成归国、造福桑梓”的“私心”,也有舟山市政府一系列爱才重才举措很给力的原因。
蒋志伟说,来舟山之前,他们的项目已经入选无锡的“530计划”,对方也答应提供丰厚的安家费。但综合考虑了舟山和无锡给予的创业政策环境之后,两名博士还是被吸引过来了。“回国创业,资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政策执行的力度。”蒋志伟告诉记者,按照领军人才项目的协议,市委、市政府将给项目提供2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目前100余万元已到账;帮助企业寻找到实验室,促进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安排两位博士入住人才公寓。
据介绍,目前,项目前期研发进展顺利,已进入动物药效作用的观察阶段。“跨海大桥让舟山和杭州、上海等城市近在咫尺,我们觉得在舟山创业没什么不方便。”
留在舟山,这里更具发展后劲
“玲玲,侬又来啦。”“玲玲,侬饭吃过口伐?”日前,记者随定海区干石览镇新建社区的社区干部童玲玲走进南洞和里陈两个自然村,沿途,不时有村民和童玲玲打招呼,大家都亲昵地称她“玲玲”。
童玲玲是宁波人,毕业于宁波某大学设计专业。2008年夏天,她到新建社区暑期实习,谁知这一来就留在了这个小山村。
“我是家里的独女,当初选择在宁波上大学,就是不想离家太远。 ”这个恋家的宁波女孩,怎么会选择留在舟山的农村工作呢?童玲玲告诉记者,由于实习时表现突出,社区领导希望她留下,“我觉得这个小村庄空气清新、风光秀美,没多想就来了。”去年6月,童玲玲正式到社区上班,主要负责“太阳谷”项目的后勤接待等工作,享受社区干部待遇。
有同学说她太过冲动,童玲玲却说:“在农村工作,发展后劲更足!”
的确,发展中的新农村让童玲玲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随着“太阳谷”项目的推进,南洞村约200户居民的住宅需要整体改造,以发展农家乐,童玲玲全权负责同村民的协调工作。
童玲玲说,那段时间自己很忙、也很烦,觉得同有些村民讲不清道理。但渐渐地,她发现是自己的工作方式有问题。现在,童玲玲已摸索出了一套工作经验:“要学会换位思考,把他们的难题当做自己的难题。要让老百姓知道,社区发展了,他们日子也一定会更好。”
现在的童玲玲俨然成了“农村通”,甚至还被大学好友戏称为“小童村长”。童玲玲坦言:“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新建社区,但我一定不会离开舟山,因为这儿发展空间更广。”她说,舟山正处于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对于大学生而言,这儿大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新闻调查】
具海洋经济特色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十一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舟山全面跨越、富有成就的五年。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的人才队伍,为我市GDP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五年来,我市围绕构建“区域性、特色性的海洋经济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按照“一体两翼”总体思路,即以规划为龙头,一手抓高层次人才的开发,一手抓基础人才的培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开展了以“一会两赛”为主要平台,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有效模式;以“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为主要载体,创设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活动为主要形式,构建各类人才作用发挥的有效机制;以人才公寓建设使用为主要标志,推动人才服务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主要抓手,形成人才工作协调运转的有效体系。
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以年均9.3%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已达到16.7万人,比2005年末提高6.4个百分点;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分别为140余人和1200余人,比2005年末分别增长360%和270%;拥有技能人才6.8万人,比2005年末增长163.4%,其中高技能人才7821人,比2005年末增长212.1%。
全市的人才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扩张,而且在层次上也有较大提升,人才队伍的结构更趋合理,同时,各类人才深入科研生产管理一线,积极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为明显,对经济社会贡献度也进一步加大。 2008年,全市人才贡献率达到20.8%,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一支具有海洋经济特色和优势的人才队伍。
【新闻启示】
引才,关键是拴心留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直接构成和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
如何吸引人才?有人说靠钱,有人说靠情。这些也许是吸引人才不可或缺的砝码,但真正能让人才为之动容、安身创业的是要引住他们的“心”。引心靠什么?事业是拴心留人的根本。但凡人才,最大的愿望是有所成就,而最大的顾虑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曾经,舟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虽然急求人才,也拿出了举措,但叫破喉咙来的还是少之甚少。舟山籍的大学生“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屈指可数,还有不少外来人才轰轰烈烈地来,无声无息地走……但随着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大开发、大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以及我市引才用才重才氛围渐浓,舟山,正吸引着海内外贤才纷至沓来。因为这里有他们实现抱负和理想的舞台,有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大平台和大项目。
当前,舟山正处于大开发大开放的关键时期,发展海洋经济具有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也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要争取成为全省、全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排头兵,成为海洋、海岛开发开放的示范基地,建设好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集聚海内外海洋科技人才,依靠人才开发和自主创新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
这就需要树立人才工作的忧患意识,靠环境留人,靠事业留人,努力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帮助人才成就事业,结合舟山实际,从产业、事业发展的情况和未来需求出发,为人才创造事业腾飞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