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即将过去的五年,余杭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和谐催人奋进,尤其是在“环境立区”战略的指引下,余杭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余杭的人民发现,五年来不仅日子过得好,而且环境也变得美了。既然有战胜困难的经验和智勇,展望未来,余杭的步伐就变得更加坚定而有力。
社会发展,电力先行。五年来,余杭电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经济腾飞插上羽翼,为社会和谐奠定基础,更为环境美化贡献力量。据统计,余杭“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主变容量4185兆伏安,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2010年8月2日13点40分,在部分用户错避峰的情况下,余杭电网全社会用电负荷还是以107.52万千瓦的数据创下历史新高,相比5年前52.9万千瓦增长了103.25%。至2010年底,余杭供电局的营业户数达到40.28万户,相比5年前的31.62万户增长27.39%;实现供电量59.6亿千瓦时,相比5年前30.85亿千瓦时增长93.19%;售电量达到56.88亿千瓦时,相比5年前的29.03亿千瓦时增长95.94%;新增用电量27.5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3.33%。“十一五”期间,余杭供电局实施“上改下”无杆化改造工程近100项。这一串串数据后面,是一个个余杭电力人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国家电监会新闻发言人谭荣尧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十一五”期间,中国以每年新增约1亿千瓦发电装机的速度加快电力建设,目前中国的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余杭电力事业的发展正是在这一形势下推动的结果。
“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数据说明得很清楚。如果要拿通俗的语言来形容余杭“十一五”时期的电力发展史,或许可以概括为“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那么,“十二五”期间电力事业又将会取得什么样的发展?余杭供电局正在谋划新时期的宏伟蓝图。
展望“十二五”,“美丽洲”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一只振翅腾飞的雄鹰正要搏击长空。余杭电力也在吹响跨越式发展的“集结号”,扎扎实实开展工作,誓让雄鹰翱翔的翅膀变得更加强大而有力。
五年电网建设翻番
构建经济运行动脉
电网如同人体的动脉血液,流遍全身各处,电网输送的电流通往全区各地。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都需要电。构建坚强的电网,是一切建设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余杭电网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主网新建500千伏变电所1座,扩建1座,新增主变容量200万千瓦;新建220千伏变电所2座,扩建3座,新增主变容量为900兆伏安;新建110千伏变电所12座,改造增容3座,扩建6座,新增主变容量1177兆伏安;新建35千伏变电所1座,改造增容3座,扩建1座,新增主变容量为108兆伏安。“十一五”合计新增主变容量4185兆伏安,较“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全区配网快速发展,拥有10千伏线路501条,总长度4800多公里;配变总台数12744台,总容量约380万千伏安;开闭所213座,自管站119座。
坚强的电网,保障了余杭区的能源供给。同时,余杭供电局在技术化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的要求开展建设。作为杭州市500千伏环网关键项目的500千伏杭北输变电工程,位于仁和镇,是浙江省首座500千伏全GIS变电站,全站围墙内占地3.39公顷,仅为同等规模敞开式设备变电站的一半面积,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技术水平在华东500千伏变电站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新近建成的110千伏北庄变、漳河变、桃源变、茅山变也全部采用了GIS设备,部分变电所还采用了电缆进线,在土地资源得到节约的同时,也将变电所对周边区域的影响降到最低。
电网要发展,规划需先行。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余杭供电局大力开展“十二五”电网规划工作。目前,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规划预测余杭电网“十二五”末的最大负荷将可能达到185万千瓦,所以还需要新建220千伏变电所5座,预计新增主变容量1920兆伏安;新增110千伏变电所13座,改造3座,扩建4座,预计新增容量1564兆伏安。此外,供电局还安排了1座220千伏和5座110千伏变电所作为后备项目,为“十二五”预留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
如果说“十一五”时期的电力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的过程”,那么,智能化将是“十二五”期间电网建设的新特点。余杭供电局规划要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确保电网“量”增长的同时,力争“质”的飞跃,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统筹城乡电网发展
2007年,余杭区有5个镇(乡、街道)和25个行政村率先通过新农村电气化考评验收。2008年,余杭区获得“新农村电气化县”的称号。到今年年底为止,全区19个镇(乡、街道)、176个行政村将全部达到新农村电气化考评验收标准。
那么,什么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呢?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国家出资改造农村电网,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用电环境变得更好。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推动新农村“五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工作。余杭供电局围绕“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目标,根据“政府发动、乡村主动、电力推动、百姓互动”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余杭供电局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超过了4个亿,累计新增(增容)配变约1900多台,改造低压台区2000多台。通过农村线路改造、增容布点、村镇·电力合作等方式,各项安全、经济、技术、服务指标都达到了新农村电气化村的考评验收标准,农村电网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为了进一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以及促进城乡电网的统筹发展,余杭供电局将加快电气化建设改进步伐,争取在年底前完成剩余5个镇(乡、街道)的新农村电气化验收,以实现全区新农村乡镇电气化100%的目标,初步形成坚强、可靠的农村电网。
响应中心镇建设战略
提供稳定可靠能源
在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镇培育工程”第一批确定的141个中心镇里,余杭镇位列其中。余杭供电局积极响应中心镇建设战略,全力做好电网建设工作。
余杭供电局以结合主网发展、建设坚强中低压配网为目标,将逐步通过电线无杆化改造、节能型变压器安装、低压线路绝缘化改造、用户接户线改造等工程的建设,全面提升配网的供电能力。根据计划,供电局将在余杭中心镇区新建110千伏变电所2座,新增变电容量25万伏安 ,新建架空线约300千米、电缆50千米,新增公变约200台,新增公变容量约11.6万千伏安,实现余杭中心镇区范围内环网化率100%、低压线路绝缘化100%的目标,提高网架结构的优越性和线路设备的可靠性,为余杭古镇建设资源配置合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宜业、宜居、宜学、宜游”新城镇贡献力量。
除了余杭镇外,供电局还将对其他中心镇重点进行电网改造。下面一串数据将是余杭供电局实施“十二五”期间初步规划的具体行动:
“十二五”期间,余杭供电局将对余杭镇、塘栖镇、瓶窑镇、良渚镇四个省级中心镇投资116800万元,计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7座、扩建3座、改建1座,增加变电容量775.5兆伏安;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264条,新建和改造线路总长约695.6千米;新增公变预计914台,新增公变容量36.144万千伏安,新建低压配电线路833千米,全面提升中心镇的供电能力。
电力“上改下” 打造“美丽洲”
2007年以来,随着我区“环境立区”战略的实施,余杭供电局实施了大量“上改下”工程,使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到目前为止,余杭供电局已经配合开展320国道沿线、临平副城环线、宁杭高铁10千伏线路迁改、良渚勾运路沿线、沪杭高铁10千伏线路迁改、临平副城截污纳管等近100项“上改下”工程。特别是截污纳管工程在全区各个镇(乡、街道)遍地开花,余杭供电局在保证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派遣人员、协调时间,积极配合电线“无杆化”工程,在市政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无杆化改造中,余杭供电局把杆上电线转为地下电缆,推出地埋式公变,减少占地面积。新上的欧式箱变美观大方,与城市化建设融为一体。配网系统各条战线的领导、职工克服诸多困难,主动接洽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协调现场问题,按照各工程项目的整体部署,安全、保质、如期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大量“无杆化”工程不仅美化了城区环境,也大大改善了我区的基础设施,为建设“美丽之洲、品质之城”贡献了力量。
做好保供电工作 为重大活动护航
政府的每一项大型活动都少不了电力部门的保供电工作。为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行,防止意外发生,余杭供电局每次保供电都要做足准备。
从成立保供电小组、制定保供电电网运行方式及事故预案,到检查保供电用户、重要设施、电源的设备状况,再到落实事故抢修人员,做好安全管理、技术后勤保障,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备足精神。为防止发生意外,电力职工还要模拟突发事故,进行保供电演练。活动当天,相关的变电所、开闭所等电力设施也都安排电力职工蹲点看护,保供电新改装的150千瓦发电车也开到现场。
“十一五”期间,电力职工共参与奥运保供电、国庆60年保供电、“两会”保供电、超山梅花节保供电、春运保供电、中国戏剧奖保供电、小戏小品奖保供电、央视“艺术人生”节目录制保供电等任务80余次,牺牲节假日200余天,为重大活动的成功举行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