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俊江
张瑞芳,东阳三单乡玉溪村人,当地从事来料加工最成功的女经纪人之一,现有一个固定平车加工点和10多个手工类加工点,固定工人有六七百人。
昨天,43岁的张瑞芳来到新报经纪人博客栏目,跟大家分享了她的来料加工创业经历以及宝贵的经验。
前妇女主任回家再创业
玉溪村是东阳一个大山村,村里有270多户人家。早前,村里交通并不便利,信息封闭,经济欠发达,留在村中的村民大多无事可做。
张瑞芳曾在玉溪村当了近10年妇女主任,后来外出创业,在东阳城区开起一家布店。经过几年打拼,生意上了轨道,一年收入几万元。 不过,张瑞芳并不满足于自家家境变好,曾担任过妇女主任的她非常希望玉溪村村民也能过上好日子。 “村里劳动力多,他们就缺少一个致富的机会。”正是抱着想与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的想法,张瑞芳放弃了城里早已走上轨道的布料生意,回家做起了来料加工业务。 一个新的行业,风险肯定存在。转行前,她还向磐安的姐姐作了咨询。姐姐做得早,有一个五六十名工人的固定来料加工点。工人每天都有几十元的收入,这也更加坚定了张瑞芳转行的信心。 没经验也能接下大订单 说干就干,她先从最简单的手工类订单入手。为了拿到充足的订单,她开始每天奔波于东阳、义乌等地的工厂和市场。张瑞芳没有经验和熟人,但她做事有胆量。正是凭借这一点,她成功地接下了第一笔订单。 2005年一天,她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找活儿。一名温州老板问她:“腰带会不会编?”张瑞芳愣了一下,看一遍样品,鼓起勇气说:“腰带我会编,我的加工点有很多人。”温州老板并不放心,只让她拿了几条回去打样,看样品质量再决定是否下单。 张瑞芳不愿放过机会,她答应第二天一早就把样品送过来。当天回到家已是下午5点,吃过晚饭她就开始编样品。由于没有经验,她编好一条居然花了2个小时。一晚上,她一共编了4条。 第二天,张瑞芳拿着样品来到义乌。温州老板看了样品,居然认可了,给她发了3000条的业务。“这是我接到的第一笔来料加工订单。”接到货后,她把活儿发给了村民们。后来,又陆续为温州老板加工了13000条腰带。 手工活利薄买机器办厂 2008年,张瑞芳的来料加工业务越来越成熟,最多时有十几个加工点和700多工人。接到的来料加工业务也越来越多,品种包括项链、手链、腰带、手套等。 不过,经常到义乌、东阳等地送货的张瑞芳发现,义乌、东阳等地还有一类加工业务很火,那就是平车。相比手工类每天只有二三十元工资,平车加工最低工资也有五十六元。 凭着先前的积累,加上自己本就懂裁缝,张瑞芳没有多想就购进了10多台平车,办起了一个小型的服装厂。现在,她的服装加工厂已经发展到80多台机器,工人们月工资达到了两三千元。 “手工活我没丢,平车订单我也接。”张瑞芳学起了“两条腿走路”。不过,为了留出精力发展平车点,她暂时将10多个手工活加工点交给了儿子和儿媳打理。 村里有好多平车工 想接些简单的订单 采访快结束时,张瑞芳想通过新报承接一些平车订单。由于玉溪村地处山区,办厂之初很难招到懂技术的裁缝工。她就自己找师傅,免费给山区农民举办培训班,如今已培训了两期,共有151名学员。她的服装厂吸纳了一部分学员,但另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没有活干。 “我想帮他们找一些简单的平车加工活,如果有老板想找服装加工点,可以来找我。”张瑞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山区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