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5日讯 7年,犹如白驹过隙,但在台州市人才发展进程中却值得铭记。
2003年6月,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召开了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响亮喊出“人才强市”战略,吹响了人才会聚的“集结号”。
7年来,台州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技术尖兵在台州大地涌现,人才总量从2003年的25.4万,增加到去年底的60.3万,增长了137%;每万人口的人才数从446人增加到1042.4人,增长了134%。
7年来,全社会人才意识不断增强,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来自八方的各路英才,不断拓展施展拳脚的舞台,在引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以自己的智慧、实力,诠释着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要义。
柔性引才,壮大“第一资源”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实践证明,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谁拥有的人才越多,谁就发展得越快。
台州区位优势不明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对较少,致使人才密度偏低、特别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紧缺,与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极不适应。如何化解这个制约台州发展的突出瓶颈?台州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引才。
2001年,台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2004年,在第二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集中推出《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7项引才育才用才新政策,并相继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的人才服务机构签订交流合作协议,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打开人才流动的“柔性”之门。近几年来,台州关于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不断调整、突破,集聚人才的“磁场效应”不断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奔台州这方热土。
唱好戏还需搭好台。近年来,台州不断创新招才引智方式,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每年,台州组织企事业单位赴武汉、西安、南昌等各大城市开展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举办大规模的校企合作科技人才合作活动,邀请543家高校(院、所)的1596名专家教授来台州对接洽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市已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省博士后试点单位7家;成立在京、在沪、在杭人才联谊会,积极搭建柔性引才平台,吸引各方贤俊来台创业。2008年以后,台州还大力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浙江香港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洽谈会、省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洽谈会等活动,引进海外人才。在2010海外高层次人才台州行活动中,5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台州企业共签订项目18个。
据统计,2003年以来,台州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从外省市引进各类人才15.6万多名,其中高层次人才5000多名,博士后工作站累计招收进站博士后60人。
突出培养,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今年夏天,台州企业家投融资与资本运作专题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开办,48家已具备上市基本条件、但未正式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参训。《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实务与案例》、《证券市场与投资分析》、《上市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等富有针对性的课程,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培养是人才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台州根据人才的特点和需求,以突出个性培养和整合资源为切入点,着力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党员人才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技术蓝领技能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等一系列创新载体,将人才培养的触角深入到社区街道、车间厂矿、田间地头,促进各类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5年来,全市组织人事部门共选送各类高层次人才522人次,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院名校培训进修;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每年选送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的企业家到大院名校参加高级研修班学习。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重点做好培训网络的建设,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80家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21万余名企业员工受到技能培训。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措施,带来的是人才队伍建设质与量的历史性变化,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几支人才队伍建设齐头并进。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数达60.3万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大军。
强化服务,打造拴心留人环境
2008年,车大庆作为一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被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为副总经理。由于业绩出色,今年年初,车大庆享受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特别礼遇——入选省“千人计划”,还将分别被授予一次性100万元、10万元的省市政府科学技术人才奖励。在台州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基本都享受到了一系列的特别待遇。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精英人才在台州扎根,台州大力实施“拴心工程”,营造良好的人才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在对待本土人才上,台州倡导和践行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年龄的人才观,使许多创新业绩明显、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获得了相应资格。在外来人才引进上,台州规定,凡外地人员以柔性引进的方式,不改变户籍、不接转人事关系而在台州工作,符合一定条件的,可申领《台州市人才居住证》,享受市民待遇。对落户台州并在用人单位工作满5年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经认定,可给予100万元、75万元、50万元、8万元、4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安家补助费。同时,加强人才保障性住房建设,帮助人才切实解决就医、子女入学、就业等难点问题。截至目前,椒江、温岭、玉环、天台、仙居等县(市、区)共建成954套人才公寓。
近年来,台州建立以“杰出人才奖”为龙头的多级表彰体系,建立健全人事代理制度和诚信评价制度,成立非公企业人才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的服务窗口和服务热线,为非公企业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增强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才”磁力,也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才创业创新的热情。今年6月,曾在美国供职的朱天明博士进入海正集团任研究开发副总裁。在他的带领下,海正集团中央研究开发院这个创新团队不断壮大,拥有500多名研发人员,并被省里评为首届创新团队。
走过“十一五”,我们发现,台州已成为有识之士创业创新的热土。展望未来,即将出台的《台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更开放的视野,为人才工作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伴着人才发展的鼓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英才辈出、人才汇聚、百舸争流的崭新台州就将呈现在眼前。
据台州日报 潘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