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直关注新报来料加工报道的张先生打进栏目热线称,有两年来料加工经验的他,现在遇到了瓶颈———接单模式老旧、利润低、不稳定,现在他想把来料加工业务做深做透,不知有哪些途径可供参考。
记者了解到,来料加工最原始的运作模式是“发货-接单-加工-交货”。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来料加工“升级版”不断涌现,比如来单加工、企业化品牌化运作等。而为追求高利润,越来越多的一线经纪人选择加入升级行列。
利润更高的“来单加工”
“来单加工”与“来料加工”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后的利润却有高低之分。这一点,金东区傅村镇徐家村村民徐日有深有体会:“两者的利润相差一倍左右。”
徐日有是一名经验颇丰的手机链来料加工经纪人,今年49岁的他入行已20多年。起先,他做的全是加工利润低的“来料加工”,通俗地说,就是老板给他发货,他找人加工,做好了发回去。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原材料和样品全由老板提供,经纪人不需要垫钱,只需组织工人加工即可。
可是时间久了,徐日有发现,这种模式“工人辛苦,利润偏低”。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来单加工”的利润几乎比“来料加工”翻一倍,但这种模式对经纪人要求较高。“原材料都要自己去准备,还有打样,对初学者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徐日有2004年才逐渐开始承接“来单加工”业务,相同产品的利润也从原先四五个点,上升到了八九个点。
几年做下来,积累了不少老客,只要上家有产品需求,他就可以用自己的原材料加工产品。
“企业化加规模化”操作
加工规模扩大后,一些成功的一线经纪人就尝试着企业化运作。
金东区驻义乌来料加工办事处主任张秀梅介绍,每一个成熟的经纪人必须有一个集中的加工点,而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一来可以保障加工的有序规范开展,二来可获取发包老板的信任。
来自兰溪的方女士主要从事绣花、钩编等来料加工业务,起初她只在当地组织一批劳务人员搞纯粹的加工业务,有多少算多少。不久前,她办了一家工艺制品企业,把来料加工业务按企业化的模式来运作,不固定的加工者都成了企业正式员工。方女士说,自己每年都从义乌接不少业务,公司成立前,由于组织的工人临时性居多,产品质量很难把关。而企业接单不一样,企业拥有更完善的生产设备和更严谨的质量要求,办了厂,有了固定员工,接大单子就会有优势。
常山的来料加工经纪人严女士,也有属于自己的来料加工厂房。由于管理到位,设施颇现代化,她的企业最近吸引了义乌本地一家大型袜企的长期加工订单。
市场设商位接单又揽活
其实,在众多来料加工经纪人中,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从市场经营户手中承接来料加工订单,还在市场里经营商位,直接从老外手中接单。
方女士是金东区曹宅镇的一名来料加工经纪人,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市场经营户。“我在国际商贸城一区做饰品生意,单子放在家里的加工点做。”方女士说,她是靠做来料加工起步的,后来在市场里租了商位。所以,接单、看样、产品设计等工序基本上可一手完成。她特别注重产品设计,为此还专门请了2名专业人员,几乎每天都有几款新品问市,这也增强了她做来料加工的竞争力。
“我在老家有加工点,在义乌也有商位。”身为一家手工加工公司总经理的练发炖,是庆元县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副会长。他说自己6年前来义乌寻找围巾珠绣加工业,现也在义乌有了商位。不过,不管是自己店里接的订单,还是同行来料加工业务,练发炖都将货物发回庆元老家加工。
专家点评:
义乌来料加工联合会会长周伟力介绍,“来单加工”近年来在一线经纪人中越来越普通,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来原材料所有权和收益权都属于上家的生产加工性质。经纪人的主动性也越强,他们可以在工艺流程上创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增加产品市场销售的竞争力。
其实,兴办加工企业不仅是许多经纪人的梦想,也是政府支持鼓励的转型方式。从行业发展趋势看,越来趋多条件成熟的经纪人将以家庭来料加工为载体,逐步发展小型加工企业,使纯粹的手工加工提升为规范的工业生产。
而开店设摊,更是义乌市场的标志之一。一些靠为义乌经营户做来料加工起步的经纪人,已渐渐学会一手从市场经营户手中接订单,一手自己开店从老外手中揽生意,以确保订单的稳定和赢利。从接单方式看,这种模式无疑是最具义乌特色的。
周伟力说,以上三种是比较常见的来料加工转型之路。此外,从网上接单或是绕开经营户直接跟老外做生意,也是不少经纪人追求稳定订单、较高利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