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本月4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大连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量跌价滞的态势,再过一个季度左右房地产市场可能会面临全面调整,房价会有所下降,但下降到什么程度不好说。”
消息一出,各界热议,各大网站网友争相评论。各方争论的声音明显分成两派,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支持派:
有助于各方明确政策预期
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4月中旬以来,中央接连重拳出手调控楼市,掀起新一轮楼市调控风暴。新政出台两个多月,中国主要城市住房成交量锐减。面对楼市胶着的状态,虽然有恒大、万科、保利等开发商相继降价,但目前也仅限于个别项目、局部区域出现调整,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缩量横盘走势,房价高位徘徊,买卖双方陷入僵持。经历了三个月的对峙后,在楼市的政策面、消息面上也开始进入了一个真空期。
在政策面的真空阶段,谁能争夺到舆论上的主动,谁就能在市场价格、销售的战役中更易获得主动地位。结合近期的经济基本面,一些人开始散布楼价将继续强势的观点,如宣称人民币升值将促使外资介入,提升楼市价值;如宣称房地产市场成交下滑后,对整体经济影响巨大,将导致经济再度探底,为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楼市调控已难以继续深化;如宣称卖地收入减少后,各地政府财政压力将大增,为保各地财政收入,楼市也不会进一步调整……种种观点不一而足。针对目前楼市胶着的僵局,徐绍史的声音可以看做是有关部门明确的官方态度,即中央的房地产调控并不会放松。这将有利于市场各方明确楼市政策预期。这是因为“该次表态从政策层面消除了一些具有误导性的声音,准确表明了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和态度”。
反对派:
政策制定者只能监督
市场运行情况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针对徐绍史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这有用行政方式干预市场走势之嫌;有的认为官员谈论价格,存在以本部门政策捆绑市场的嫌疑;还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将政府公信力和房价捆绑在了一起,风险太大……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其微博中表示,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政府部长可以预测市场调节价格的新闻。让社会无法理解的不确定性在于至今没有一个对“国十条”明确定义的解释。调控的目的到底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还是让房价下跌?到底哪些城市是调控的范围?
市区某房产公司营销总监杨先生认为,作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只能监督市场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该对市场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去任意预测。换句话说,在一场球赛中,你既是比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裁判,你能在比赛中就先说谁谁会赢吗?如果徐部长是作为市场研究者来看待房价,当然可以预测市场走向,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有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和地方,而不应该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后表示”,更不应该说“再过一个季度左右房地产市场可能会面临全面调整,房价会有所下降,但下降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之类的含糊之辞。
另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乱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运动式调控”是行不通的。而应该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人口的地域聚散、从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从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建设、从人们传统观念的舆论引导等等方面来考虑问题,才能找到活血化淤、治标又治本的好方子。 (戴伟文 严瑾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