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 生产管理 经典案例 企业文化 财务管理 营销管理 领导艺术 信息化 管理茶座

很多企业家在企业的管理都提倡中庸之道

作者: 时间:2020年06月29日 信息来源:

   中庸,就是及时刹车

 
  很多企业家在企业的管理之中都提倡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之道?孔子讲:“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另外,他还说,“君子之于天地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于人世间的事,没有规定要怎样做,只要你感觉到怎样做合理、恰当,你就怎样做。
 
  可见,孔子对于中庸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而是“感觉”,“感觉合理、恰当”就行。说到底,“中庸之道”无非就是教人对待万事万物要掌握一个“度”,恰到好处,既不“为过”又非“不及”,是为“最好”。
 
  理论很简单,做起来却何其之难。很多掌管整个企业、乃至集团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每每做一些重大决策时都胆战心惊,就怕逾越了中庸。
 
  中庸,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就是要懂得及时刹车,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你可能很容易理解,就是使矛盾双方关系平衡、和谐,从而促进事物生存、发展的办法。不要让某一方的力量过于强大,否则很有可能“尾大不掉”,以至于刹不住车,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企业中总会有庸才懒汉,后进势力,阻碍经营业务开展,使企业处境艰难。必须“宽猛相济”地制订双向选择的用人原则,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精兵简政,压缩编制,把不利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员遣散,企业给予其一定补助。“猛”的体现是:“定编、定岗、定员”,一个也不能多;“宽”的体现是对富余人员遣散的时候在经济上给予补助,使之生活上有出路。这样做,企业才能政通人和,才能更有战斗力。
 
  那么什么是及时刹车呢?那就是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千万不要过犹不及,否则很有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如果一个企业,已经难于维持,该破产了,却舍不得破产,这就是“过犹”;有的经营项目在不断地亏损,没有前途,该停止营运了,却舍不得放弃,还是一味强调坚持,使亏损数额越来越大,这就是“不及”。
 
  “过犹不及”,不管是“过犹”,还是“不及”,都偏离“中庸之道”的本意,都会对事物带来害处。由此可见,企业家、经理人,省悟情志,追求执一;实行中庸之道,才能做到真诚实在。认认真真地既做好事又做好人,才能把经营管理工作做好。
 
  商道真经:如何启动企业管理的“刹车机制”?
 
  该上马的项目因为犹豫不决而最终错过机会,该放弃的项目因为不甘心而苦于坚持,最终还是失败,损失惨重。这些都不是“中庸之道”。那么为什么在管理当中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原因很简单:企业管理没有启动“刹车机制”,即容易出现“拍脑袋决策”、“心情决定事情”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是管理者一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
 
  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启动企业管理的“刹车机制”已经势在必行。但是该如何启动呢?
 
  (1)让市场说话
 
  企业管理好不好,不是员工说了算,而是市场。企业、项目到底该进还是该退,也应该由市场来说话,它才是这一切的主宰。那么如何让市场说话呢?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市场调查,让市场数据来说服你。
 
  比如,你非常看好某个项目,可是市场数据却告诉你,你的客户并不想要这个项目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那么你还应该坚持下去吗?自然不能。尽管很多人因为坚持己见而获得了成功,但是这样的几率太少太少了,我们不能心怀侥幸。
 
  (2)让管理层说话
 
  每个企业的管理层都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给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决策者管理员工。这些管理层对于一线有所了解,对于企业领导者的意图也明了,所以他们的想法非常重要,让他们帮助你决定该进还是该退,效果相当明显。
 
  (3)让“一线”说话
 
  “一线”是谁?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风吹日晒的那些人,听客户唠叨、忍气吞声的那些人,就是处在“一线”的人。他们是企业的“神经末梢”,随时了解市场的动向、客户的想法。如果能够把他们的这些“养分”吸收进来,还怕到时候刹不住车吗?
 
  (4)闭嘴、倾听
 
  自己说得太多,就很容易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出现一意孤行的情况。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闭上嘴,打开耳朵,多听少说,理智判断。尽管别人说得不一定全部是正确的,但也不一定全部都是错误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们的所言就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自己茅塞顿开。
 
  文章摘抄于:《一位CEO的商道真经》 作者:曾志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