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2020年06月11日
信息来源:
从优秀到平庸
梅里韦瑟那个数学天才和诺奖得主团队所做的事情起初也许聪明绝顶,旁人根本弄不懂。但该基金手段再高明,也是好景不长。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聪明人,除非有人能设法把这些人全部除掉,否则即使天才也依然会面临竞争。
LTCM之所以能在一段时间内领先于竞争对手,主要归功于对冲基金行业两个相对独特之处。其一是杠杆,也就是用其他人的钱来放大赌注的能力。LTCM的下注总额高达2万亿美元左右,接近该基金实际掌握资金额的100倍。与银行等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机构不同,基金使用杠杆的主要制约在于是否有能力说服其他人以合理的价格向其提供信贷。但这对声誉卓著的LTCM来说根本不成问题,该基金能够随心所欲地建立杠杆。
LTCM还拥有对冲基金行业的一种特有优势,即隐秘性。能涉足对冲基金领域的大投资者一般被视为有充分自我管理能力的成熟投资者。因此,对冲基金几乎不需要披露自己的活动。这样一来,梅里韦瑟不让投资者知道他如何花钱就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多数公司都要承担广泛的信息披露义务——尤其是对投资者披露信息的义务,此外,他们还要向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披露信息。这种约束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且适用于共同基金,但这显然不利于保密。而LTCM要实施保密则容易得多,至少一度如此。
有了杠杆和保密性这两项优势,对冲基金即使不掌握什么财富秘密也一样能赚得盆满钵满。保密性意味着保持独特优势的可能性,至少在短时间内如此;杠杆则意味着你会瞬间赚得(或损失)巨额资金,能让你一夜成为亿万富豪。LTCM的一些合伙人在巅峰时期身家高达5亿美元左右。
全球前100富豪中有4人(乔治·索罗斯、雷·戴利奥、约翰·保尔森和詹姆斯·西蒙斯)都是对冲基金高管。当然,4%的比例并不算太高;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分析其他96名富豪来自哪些行业。不过,成立对冲基金仍算是创造财富的不错方法。
LTCM的传奇故事结局也许应该是这样的:带着为数不多的财富,在落日中渐行渐远,至此剧终。可能性最大的情境是,在经历早期的辉煌之后,LTCM的业绩会缓缓坠入凡尘。丹尼尔·卡尼曼的拥趸会知道,这种现象叫“均值回归”,即对冲基金行业的平均业绩变得与总体市场回报率基本相同(这是许多学术研究的结论)。1998年,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的回报率在16%左右。1997年,LTCM的回报率与之大体相当。人们也许会认为该基金1998年的回报率仍能保持在差不多的水平。
但LTCM遭遇的不只是均值回归,而是价值的灾难性缩水。该基金产生的巨额亏损有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
LTCM破产的直接原因是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所引发的金融市场震荡。仅1998年8月这一个月,LTCM的价值就缩水了45%。8月21日这一天的损失尤为惨重,该基金损失了近5亿美元。此外,LTCM在投资中使用了太多其他人的资金,当这些投资变成烂账之后,就会导致一家或多家华尔街投行破产(LTCM使用的信贷实际上是由这些投行提供的)。幸运的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出面协调了一项援助计划。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同意接管LTCM并联合管理清盘事宜。这其中也涉及清仓甩卖——只不过不是LTCM的实体资产,这些银行安排的是LTCM投资和衍生品合约出售事宜。到1998年,LTCM的交易账户上拥有6万份掉期合约。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棘手的清仓甩卖之一。
这里应该强调一下:包括创始合伙人梅里韦瑟、罗森菲尔德、希利布兰德和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LTCM投资者都没能获得救助。他们的巨额财富基本上丧失殆尽。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协调援助计划时并没有考虑救助LTCM,其救助对象是那些投资银行。(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同时也是财富秘密的基础,我们将在第四章中进行讨论。)
LTCM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动荡呢?有关破产原因的一种解释是,合伙人在竞争加剧之际依然企图取得超高回报。当投资银行掌握诀窍之后,LTCM最钟爱的交易就没那么有利可图了,于是该基金不得不在更冷门的市场上寻找利差。据说该基金曾大举投资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个很小的市场,令该市场规模扩大了一倍。当规模达到这一水平时,LTCM的交易左右了市场价格,而不是响应市场价格。该基金还展开了一些尚无理论支持的投资。其中一项投资针对的是拟并购公司的股价。
该基金认为,如果并购能够顺利推进,这些股价会趋于一致,而股价的趋同与市场效率无关。罗森菲尔德说:“这种交易是迄今为止我们基金内部争议最大的。很多人觉得我们不应该涉足风险套利业务,因为它的信息敏感性太高了,而我们并不想做信息敏感型交易。”由于该基金的下注金额非常高(如上文所述,理论风险敞口高达2万亿美元左右),只要出现几次类似的失误,就足以让LTCM血本无归了。
但这种解释有些不尽如人意。首先,尽管LTCM的风险敞口巨大,但多数交易都有对冲操作,因此,这只基金其实只存在极少数经过精心筛选的风险(或者至少应该如此)。此外,该基金并不是只有几项交易失手。1998年秋季,LTCM进行的每一笔交易似乎都蒙受了损失。
LTCM的合伙人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其他金融机构(可能是执行LTCM交易的投行)了解LTCM在哪些地方进行了巨额投资,因而也就知道该基金陷入困境时会以极低价格抛售哪些资产。按照这一解释,这些投资银行(也可能是其他对冲基金)其实是迫使LTCM走上了清仓甩卖之路。LTCM的合伙人维克托·哈加尼表示:“就好像有人持有和我们一模一样的投资组合,只是他们的规模相当于我们的3倍,而且他们全都在清仓。”
梅里韦瑟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们为数不多的几项市场不了解的交易很快就挽回了损失,给我们带来麻烦的是那些市场了解的交易。”这种解释我们也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到这个时候,投行已经在负责抢救LTCM的资产了,如果它们压榨这些数学高手的话,其实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而,LTCM的动荡确实极为剧烈——剧烈到我们不能说这种阴谋论完全没有道理。
梅里韦瑟下一轮创业的结果与预期更加一致。LTCM破产后,梅里韦瑟把他的一些前同事召集起来,成立了另一家对冲基金。这只基金在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价值缩水44%,随后悄无声息地关闭了。这就是因缺乏财富秘密而导致的残酷现实。LTCM起步时曾拥有一支天才团队、两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拥有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革命性创意。但这只基金短短几年就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几乎分文未赚,而且催生了一个完全由模仿者组成的行业。
文章摘抄于:《财富的本质》 作者:英 萨姆·威尔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