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2020年05月11日
信息来源:
管理者如何运用企业模型进行日常运作
常规运作完成企业建模之后,管理者就需要运用企业模型进行日常运作,这是实现企业战略谋划的主要依赖。在具备了企业模型的前提下,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带领员工在制度的框架内处理好各自的日常作业。企业模型仅仅是一套 系统化的制度,按照企业模型机械地作业,是不可能使得企业实现其战略谋划的。因此,无论企业模型有多么完善,根据企业模型所进行的企业常规运作仍然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努力。
对常规运作的较为简化的归纳可以借用戴明博士1950年由麦克阿瑟将军推荐并通过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向日本产业界传授质量管理时总结的P- D- C- A循环来完成。如图1.3- 2所示,常规运作正是在计划(Plan) 、执行(Do) 、检查(Check) 和改进(Action)的循环往复中,通过看似日复一日的重复作业一 步-步地靠近企业战略谋划所勾画的未来。
管理者根据战略谋划的要求,制定较为短期的和操作性的计划,并通过同每一位员工(包括管理者本身)在模型框架中的日常作业来实施这个计划。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因素使得实际情况相对计划而言出现偏离,因此,管理者必须对计划执行的过程进行适时的检查和监督,并在计划执行完毕后总结经验,找出问题,采取措施,从而进入下一个P- D- C- A循环周期。
例外处理企业模型覆盖的作业,首先只能是建模时可以预见到的结构化事务。所谓结构化事务就是其操作的过程和方法是明确的,在输入给定的情况下,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其次在决定模型对作业的覆盖率时,管理者必须进行成本和效益的分析,将所有能预见到的结构化事务都纳入企业模型,对运作的规范性而言固然有益,但企业建模的成本(人力、时间和财力)可能会因此大幅增加,而那些增补进模型的作业,在一年或数年内可能只会偶尔出现一两次。
这么看来,企业模型所覆盖的一般只是企业常规运作中经常发生的结构化事务,那些建模时没能预见到的,或是预见到的非结构化事务以及预见到的低频事务,就成为管理者需要关注的另外一项任务。企业模型通过制度规范了商务运作中绝大部分的日常作业,这使得管理者能够从重复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投入到非常规事务的处理中去。
在实践中,例外事务存在两种基本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完成了例外事务的处理之后,企业模型不需做出任何调整。比如,在一个经营运作十分稳定的业务单元内,管理者可能需要针对一项新的规模性战略投资进行分析和决策,由于整个过程具有很高的非结构化含量(虽然面向现金流分析是较为结构化的,但可选方案的设计和形成以及对可选方案的评价和选择是极具非结构化特点的),其跋生的频率较低,因此在实践中,这类任务往往是在企业模型之外执行和完成的。
但是一旦某-项投资方案被采纳,后续固定资产的构建完全可能在这个经营运作单元现有的成熟模型中得到作业上的支持,这时,管理者不需对企业模型进行任何调整。类似的实例还有对某个法律实体的清算和注销等。与前一 种情况相反,第二种情况是管理者在完成了例外事务的处理之后,需要对企业模型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由于内部报告条件的变化,需要将一个法律实体在内部报告中拆分成三个独立的虚拟单元。在这个项目中,对拆分方案的分析、数据拆分的初始化以及拆分后常规运作解决方案的设计等,一定是在企业模型之外完成的。然而,管理者必须根据这些I作成果对企业模型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如果说企业建模针对的是企业模型从无到有的初始化建设和日后的维护,那么例外处理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就是在此过程中判断哪些例外事务会对企业模型产生影响并督促有关部门]或人员完成对企业模型的必要调整。
文章摘抄于:《ERP系统原理及企业建模精华》 作者:王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