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
世界-流的研发机构,非常重视培养学者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发散思维的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领略那前人未见的旖旎风光吧。发散思维的方法很多,结合其他思维方法,大致有:信息交合发散法(回形针案例)、换位发散法、逆向发散法、立体发散法、组合发散法、列举发散法等,以下择其要者简要叙述。
1.换位发散法
换位发散法是结合换位思维的一种发散方法。
有所大学,在讨论学术问题时,请一个人扮演 “傻子”的角色,这位“傻子”总是采取与众人相反的论点,使用某种莫名其妙的方法,乃至荒唐可笑的逻辑。其目的是刺激讨论会的气氛,打破团体一致的思
考方法,促使思维创新。以下是某次讨论会中“傻子”的发言:
“经济萧条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你想,经济萧条使得开工不足,从而要裁减员工,使得公司职工更加精干,更富有竞争力。而且,在随时都会失业的情况下,在职员工必定会更加卖力地工作,成倍地提高工
作效率。还有,经济萧条也有助于养成人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正是这种角色互换,促使大家从另-种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能开拓思维视野和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逆向发散法
逆向发散法指不从正面直接着手,而是另辟蹊径,反向寻找突破口的方法。这样往往能化难为易,变被动为主动。
齐威王有一-次与大臣们来到一小山脚下。他对众人说道:“你们中谁有办法让我自己走到这座小山顶 上去?”大家无计可施。
这时,孙膑说道:“陛下, 我没办法让您自己从山脚走到山顶上去,可我有办法让您从山顶走到山下来。”
齐威王不信,便与大臣们走上山顶。
这时,孙膑才说:“陛下,请恕我冒昧,我E经让您自己走到山项上来了!”
3.立体发散法
立体发散法,是指对事物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手段地考察研究,力图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他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的思维方法。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儿子突然问他:“爸爸 ,你是不是很聪明?”
爱因斯坦笑着说:“不是我比别人聪明,只是因为我善于使用立体思维来观察问题罢了,这就像一只甲虫在一 个篮球 上爬行,由于它看到的世界都是扁平的,所以它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是在-个有限的球体
上爬行。而如果~飞来一只蜜蜂, 它-一眼就会看出甲虫是在一一个有限的球体. 上爬行,因为蜜蜂的视觉是立体的,这对它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就像这只蜜蜂,所以我发现了相对论。”
4.组合发散法
几个物质的组合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会导致新物质或新产品的诞生,这就是组合发散法。组合思维是通过改变事物的顺序、构成要素来促进新事物的产生。
橡皮头铅笔是美国人海曼将铅笔与橡皮组合起来发明的。
海曼是美国的一名穷画家,他用功画画,却一直没能成名,生活十分贫苦。
有一天,海曼在专心画画,画着画着,他发现某处需要修改一下。于是他放下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橡皮,可擦完后,却又发现铅笔不见了,这使海曼十分恼火,于是他便用丝线将橡皮系在铅笔上,继续
画画,这样用起橡皮来就方便了许多。
后来海曼突然想到,如果用薄铁皮将橡皮固定在铅笔尾部,那不就是一项发明吗?
随后,海曼将这一小发明申请了专利。著名的RABAR铅笔公司知道了海曼的发明后,十分感兴趣,用55万美元买下了这一专利。 海曼也由-一个穷画家变成了大富翁。
延伸阅读- 你说得对,完全对
有两个园丁在花园里干活。园丁甲看见月季花叶.上生了虫,便把虫子捉住踩死。园丁乙看到了,就埋怨他不该踩死虫。于是,两个园丁便开始争执起来。这时,主人带着管家走了过来,责问他俩为什么吵哭。
园丁甲说:“主人, 我看到虫子在吃月季花,就把虫子捉住踩死了。我觉得,不踩死虫子,怎么能保护月季花呢?”主人听了点点头:“你说得对, 完全对!”
园丁乙说:“主人, 虫子也是一条生命,它不吃月季花怎么能活下去呢?而园丁甲却把虫子捉了踩死。我要是不阻止他,怎么能保护整个生态平衡呢?”主人听了也点点头:“你说得对, 完全对!”
站在一- 旁的管家有些迷惑不解,他悄声地问:“主 人,根据逻辑学上的道理,要是两种观点发生矛盾的话,其中必有一-错,而不可能都是对的。”主人听了又点点头:“你说得对, 完全对!”
这个故事究竟谁说得对呢?也许谁也说不清楚。但是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同样-件事, 由于角度不同,结论必然不同,甚至认识这几种观点的逻辑方法也不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被
束缚,而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来提供事物存在的多种可能性。
文章摘抄于:《企业家的思维盛宴》 作者: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