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的知能与思维训练
我们前面讨论了训练思维的习惯所能得到的价值,及其发展上的障碍。可是没有潜能,即没有发展;没有种子,即没有生长。思维必须依靠固有的知能,不会自发地思维的动物,我
我们虽不能凭空学会思维,我们却能学会思维的好方法,特别是怎样获得一般思维习惯的方法 。这种习惯既然是从固有的倾向发展出来,便必须知道这些固有倾向的性质。否则不知和时间;更坏的是不知引导固有倾向的生长成熟,反而强制地造成不自然的习惯。
教学若用买卖来比喻,没有人买,便没有人能卖。世间没有绝无顾客而自夸为善贾的商人。然而竟有绝不问学生学习了什么而自诩为善教的教师。教学之值相等,正和买卖之值相等增加教授的质和量。学习,要学生自己做,为自己而做,动力在于学生。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们用力把船向前划去,教师越了解学生的过去经验和现在兴趣与希望,些倾向的数目和品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能一-列举。 但是每个常态的人必有几种倾向,可以被善用、利导而发展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好奇
任何动物在醒着的时候,和它的环境有不断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这是一种取和予的作用,它对事物有所施为,也从事物有所接受(即印象、刺激)。这种交互作用构成
种倾向,使我们避免遭受外来的有害势力。但同时也有若干倾向,是向前向外伸张的,是常在寻求新的接触的,常在发现新事物而尝试改变旧事物的,是常在为经验而要求经验的丰
, 这些倾向,总称为好奇。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 说:
“耳要听;
目要视;
身体要感觉,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
他的话尤其适用于儿童期。
我们在醒着的时候,一切感觉和动作的器官对于环境中的事物,有所施为,有所接受。对于许多成人来讲,这样的接触是已经固定了,变成呆板了,他们的经验有了窠臼且愿意生活个世界是簇新的,每一次新的接触,都想激动地去探求,不是消极地等待和接受。
每一个常态的感觉和动作器官,都是敏锐的;并没有一个所谓“好奇”的心能。每一个器官, 都有发生交互作用。这些倾向的总和,便是好奇。它是经验扩大的基因,是反省的思维发展的种子。
好奇的三级
(一)好奇的最初的表现,离思维是很远的。它只是一种生命的盈益,一种“生物力”的流露而已。小孩感到一种生理的不安,就要伸手取物,要摸它,抓住它,观察它。研究动物好奇的三级
(一)好奇的最初的表现,离思维是很远的。它只是一种生命的盈益,一种“生物力”的流露而已。小孩感到一种生理的不安,就要伸手取物,要摸它,抓住它,观察它。研究动物行为的人,也说动物都有-种“强烈的玩弄的倾向”。霍布豪斯说:“鼠的奔窜、 嗅、啮、挖,狗的搔和跳,猫的跑和抓,獭的乱窜,象的盲摸,猿的乱扯,都不是有所为的”我们观察婴儿活动的时候,就发现他有不断探查和实验的动作。
他对于事物口吮、指弄、手摩、拉和推、取和舍,直到这些事物没有 什么新感觉才停止。 这种活动,不能说是理智的,但没有了它们,则理智的活动没有可以运用的材料,就薄弱而不能持续了。
(二)在“社会的”刺激势力之下,好奇发展到较高的一级:小孩子学会语言而能探取别人的经验。到这时,如果事物不给他有兴趣的反应,他便向别人去求得有兴趣的材料,-一个新时期到来了。儿童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出“那是什么?”“为什么?”的问话。
起初,这种发问也不过是以前对事物的拉和推、开和合的好奇,向社会关系的伸展。小孩子连续地问:“什么支持着屋子? ”“什么支持着支持这屋子的地?”“什么支持着这地球?”他这样发问并不表明他意识到合理的关系。他的“为什么”不是对科学解释的要求。背后的动机只是急切地要对于他所存在的神奇世界得到更多的认识。他所求的不是定律或原则,而只是更多的事实。
虽然这种好问的习惯,有时流于一种语言病,而他的欲望却也不限于积聚不相联络的事实。他隐约地感觉到自己接触到的事实,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后面总还有些什么,前面还会有些什么。而这种感觉,便是理智好奇的萌芽了。
(三)好奇转变为对于人事接触中所弓|起问题的解答兴趣时,便超出“生物的”“社会的”层级,而达到“理智的”-级了。在所谓社会的一级里,小孩所感兴趣的是问而不是答,答案他不是很注意,就是问,也没有一个问题注意得长久;一 个一 个连续地很快地转换, 没有一个是 发展为连贯的思想;他的好奇就表现在那样
随问随答之中。教育者(无论教师或父母)的问题,就在于将生物性的试探,社会性的好问,引导到理智的发展上去。这个方法在于给予较远的目的,使小孩有搜寻和穿插别的事物和观念的需要。一个较远的目的控制着探究和观察的过程,约束着他们,使他们成为“ 达到目的的手段”(meanstoinend),能够到什么程度,好奇便比照着这程度而具有确定的理智性。
好奇的消失
倘若好奇不能转变到理智的一级,它便会萎缩或散发掉。培根说,我们只有变成小孩子一般, 才能进入科学的王国,因为儿童期这种虚心的好奇和这种天赋很容易消失。人们失却好奇的倾向或由于漠视或由于轻浮,即使不是因为这两种原因,又会流于硬性的独断,独断又是同样危害于好奇的。有人只循惯例,蹈常习故,使新问题、新事实无从发生。
有人只谋私利,使所求的新问题、新事实不出于自己的职业以外。更有许多人好奇的只是关于邻里琐事或别人的得失毁誉,以致“好奇”一语,俗人便用以指对人私事的窥探了。所以教师对于儿童的好奇,自己所要学的多,而所能教的少。他很难引发或增加这个好奇的倾向;他的责任只在于供给材料和情境,使生物性的试探渐导入有目的、有结果且能增加知识的研究,使社会性的好问,渐变为向人探问,而不止于问人事,且问到书籍上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预防没有积累效果的新奇刺激,以免儿童只追求刺激,或对刺激也失兴趣。他也要避免教学上的硬性独断,以免儿童得到一种错误印象,以为什么问题都解诀了没有什么再需探究。当儿童的好奇形成了求知欲望时,他要知道怎样授予知识;当儿童还缺乏发问的态度,知识过多压抑了好奇的精神时,他也要知道怎样将可以授子的知识暂且保藏起来。
文章摘抄于:《企业家的思维盛宴》 作者: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