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超前思维的圣手
李嘉诚的成就为世人所称道,很多人都很尊崇他“小赢凭智,大赢靠德”的为商之道,却很少注意到李嘉诚也是一个大战略家, 更是超前思维的圣手,从他创业开始,在传统行业翻云覆雨,到他晚年在新经济领域翻江倒海,他卓越的超前思维能力,让人震惊和佩服。这无疑证明:思维无禁区,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世纪50年代末期,香港经济突飞猛进。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使香港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李嘉诚和夫人经过反复商讨之后,决定转向房地产业。
香港是个弹丸之地,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李嘉诚靠做塑料花生意起家,他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腓常艰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经过长时间云酿胎动,李嘉诚谨慎地进入地产业。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
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洞察先机的李嘉诚,率领“长江”先人一步跨入地产界,并成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劲旅。
1966年,内地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香港人心惶惶,整个社会乱成一片。很多富翁纷纷逃离香港,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低价出售物业。那些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建筑商们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
这时,已经拥有数个楼盘的李嘉诚忧心忡忡。他不断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作为资产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陆的共产主义制度”。经过仔细分析,李嘉诚认为:“不可能, 大陆若想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际-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于是,在别人成量抛售房地产的同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所有的资金用来大量收购房地产,在观塘、柴湾、黄竹坑买地建大厦,取名“长德”、“长华”、“长汇” 等,全部作收租用
途。朋友们知道后,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诚毫不动摇,他说:“我看准 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别千实业这一-行! ”
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李嘉诚的超前思维又一次成功了。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李嘉诚从中获得了200%的高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亿多港元,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
上。
1986年,世界石油价格处于低潮,李嘉诚充分运用趁低吸纳的策略,迅速进军北美能源市场,耗资32亿港币收购了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同年12月,他又以不起眼的方式趁势攻入欧洲能源市
场--他首先以私人名义斥资1000万港币收购了在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09%的股权。随后,李嘉诚又透过麾下的联信有限公司,耗资6亿港币购入英国皮尔逊有限公司409%的普通股权。该公
司是一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多元化控股公司。他拥有《金融时报》、纽约投资银行等多家公司的股权。就在李嘉诚谋划进一步取得皮尔逊的控股权时,该公司的主要股东采取了反收购措施。对此,李嘉诚见好就收,于- -年之后趁机高价售出手中股权,获利104亿港市。
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自此,香港楼价暴跌近50%。但是,在此情况下,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集团却频频出手收购跨国企业。199年2月, 和记黄埔集团减持英国电讯公司股权402%,获利50亿港元;同年10月, 又出售0RANGE权益,获利1130亿港元。 这宗交易震惊全球。12月,和记黄埔又出售旗下和记黄埔电讯19%的股权给日本NT, -天内就赚了33亿港币。三宗交易加在一起,已为李嘉诚进账1200多亿港币。
金融风暴袭来,整个市场信心下挫,李嘉诚趁机低价收购一些外部资产,同时又选好机会以一一个相对好的价格售出手中一些自己不看好而别人看好的资产- - -既赚钱又转嫁潜在的危机。-边进,边出,这正充分说明李嘉减的超前思维。形势发生变化时,不光盯住外界机会,也注意内部危机,该进的货抓紧进,该甩的包袱尽快甩- -而且要甩得有赚头,时刻让自己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李嘉诚在形势预测、时机选择方面游刃有余,他超前思维的能力让人震惊。
在李嘉诚传奇般的商业生涯中,诸如此类的预测形势,趁低吸纳,及时出手的案例不胜枚举,他卓越的超前思维,使其不但在传统行业,而且在新经济领域也操控自如,这是大智慧的体现。
杰瑞.温德说:“我们的思维模式定义我们的世界。”爱因斯坦也曾感叹说:“我们的理论决定 了观测的结果。”中国企业的领导人,处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要善于分析形势,以超前的眼光认识市场形势,以大胸怀参与市场竞争,提升自我超前思维能力和战略想象力。
文章摘抄于:《企业家的思维盛宴》 作者: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