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政策扶持 新型技术应用 经营主体带动
我市不断提升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湖州在线讯 近年来,我市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更多的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家庭工业,共走富裕之路。
夫妻伤残,两个女儿都在上学,长兴县和平镇回车岭村村民曾余锦一家尽管享受了低保政策,
但日子依然窘迫。今年,他家的10亩白茶净收入超过1万,还有50头猪即将出栏。近日,他对记者说:“多亏了两年前县里的‘一户一策’,今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了。”
该村党支部书记周上灯说,一户人家也好,一个村也好,持续增收的能力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最迫切的一项任务。2008年,利用县里的“一户一策”办法,该村21家低保户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家家拥有了造血功能,眼看生活希望大起来了。
除了政策支持,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提升持续增收能力的一个关键。浙江申浩兔业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江苏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引进彩色长毛兔养殖并在最近取得了成功。“白色兔毛一吨卖11至12万元,彩色兔毛一吨却可以卖到15万元,每吨贵了3至4万元。”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道。彩兔的安家落户,为我市众多长毛兔养殖户、兔毛企业、毛纺企业、制衣企业等亮起了一盏“彩色经济”信号灯。
眼下,像“申浩”这样紧盯最新科技成果的项目在我市还有很多。今年以来,我市抓种子种苗工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合股投资、科技带动、大户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种子种苗经营模式。全市已建立粮油、瓜菜、畜禽、蚕桑、特种水产、花卉苗木6个种子种苗中心,全面启动以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为目标的省级特种水产苗种、瓜菜种子种苗和国家级花卉苗木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迅速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征的市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群建设。尤其在特种水产方面,今年引进了河豚、巴西彩龟、俄罗斯鲟、达式蝗、秀丽白虾、金钱蛭等10个新品种,繁育青虾苗100亿尾、罗氏沼虾苗20亿尾、加州鲈鱼苗3亿尾、河蟹苗5000万尾,苗种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淡水特种水产繁育基地。市农科院一位技术人员对记者说:“一大批目前正在试验中的新品种、新技术,一旦推广开来,对广大农民来说就是福音、就是财富。”
同时,我市因地制宜培育各类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提升农村扶持增收能力的重要力量。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位于南浔的新雅食品有限公司每天都是繁忙景象,一箱箱加工好的半制成品菜肴被迅速地装进一辆大卡车内,随后卡车直接把这些新鲜出炉的农产品送入上海400多家超市和酒店,打造出从田头到餐桌的“直通车”。该公司与上海食品企业强强联手,主要以水产养殖、加工、销售为主,采用基地+工厂+公司的模式,使我市淡水鱼类产品走进了上海各超市。目前,南浔区1万多户水产养殖户与该公司签了订单,“和新雅公司签订单,我养多少,他们就收多少,销路稳定不说,还比市场价要高。”南浔区菱湖镇建丰村的水产养殖户费晓峰说。自从和“新雅”签了订单后,他再也不用为市场供需信息头疼了。“除了站稳上海市场,以及借助他人的销售渠道,我们正计划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开设100家专卖店。”“新雅”公司负责人都勤学踌躇满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