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让甜蜜无忧——一个扶贫产业健康成长的“仙居法则”

作者:黄保才 朱汉多 时间:2010年06月05日 信息来源:台州日报

    远远看去,满目翠绿的杨梅山上,有人身背喷雾器,正在给果树喷药。

    杨梅采摘前30天,禁止用任何药——难道还有人不知道这条禁令?抑或熟视无睹?这里可是仙居杨梅示范园区——步路乡西炉村。

    5月27日下午,记者上山问个究竟。

    “杨梅早不施药了,我是给橘树喷。”这位叫郑苍弟的村民指着夹杂在梅林中的几棵橘树说。

    果然,已被喷得湿漉漉的橘树旁,杨梅树滴药不沾。

    离杨梅成熟不到一个月,种有200多株杨梅的郑桂青闲坐家门口。他告诉记者:“村里杨梅实行统防统治,为的是保护‘仙梅’牌子。”

    村支部副书记郑金弟印证了这一点:“村里召开了组长会议,向每家每户讲清了道理,村民们形成了杨梅绿色防控的共识。”

    达成这样的共识,在县委书记吴海平、县长金志看来,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发展高效农业、提升民生福祉的题中之义,必须抓实抓好。

    ——“中国杨梅看浙江,浙江杨梅数仙居”,美名远扬的仙梅,在质量安全问题上不容丝毫闪失。一块牌子,树时艰难毁却易,有时候,“一粒屎坏了一锅粥”,海南毒香蕉、四川蛆橘……这些前车之覆,应该成为后车之鉴。在仙居,这样的隐忧不是没有,去年曾有一批杨梅过出口检测关时,遭遇“滑铁卢”。

    ——“小杨梅,大富民”,全县12万亩杨梅,今年已投产8万亩,去年全县43万农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900元。对欠发达的仙居县来说,杨梅已成第一大扶贫产业,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往年每逢杨梅采摘季节,仙居乃至周边黄岩、临海等地的宾馆,客满为患。

    杨梅产业的安全健康成长,是关乎农民增收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于是,这个春夏之交,一场未雨绸缪的“仙梅保卫战”在全县打响,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杨梅绿色防控体系正在遵循严格的“仙居法则”,逐渐构建起来。 

    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赵起福对部门、乡镇和重点村说,为了杨梅质量安全,你们要什么,县里给什么!

    事实上,为了换得一颗“放心杨梅”,今年县财政已拿出了800万元。

    “抓杨梅质量安全,县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县农业局副局长吴丽萍如此感慨。

    源头防守:密集推广“替代疗法”

    杨梅是一种甜蜜的裸果,人爱吃,虫鸟也爱吃。

    防虫害,靠施药行不通了,怎么办?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法代替。

    在杨梅林中挂起一盏盏杀虫灯,夜间吸引蛾蝶扑火,自取灭亡。“一个晚上可以捕到二三斤蛾蝶。”西炉村的郑桂青往年使用杀虫灯,效果不错。

    最令梅农挠头的是一种叫果蝇的细小害虫,杨梅一旦被它叮咬,就会变嫩、发烂。但果蝇有趋黄习性,采用涂有性诱杀剂的黄色粘板,可以诱而杀之。

    在仙居,几乎村村都种有杨梅,100亩以上的有217个村,其中300亩以上的有97个村,40多家专业合作社担纲供沪杨梅基地、6个杨梅出口基地。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格局,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标准的推行铺好路子。

    往年,杨梅虫害“替代疗法”也屡试不爽,只是点欠多,面欠广。今年,县里密集推广,目标是实现“全覆盖”。

    于是,5月间,每盏近400元的杀虫灯,县里一举发放了3000盏;一般杂志封面大小的黄色粘板,已有3万多张下发到村到户。这些,都由县里掏钱。此外,对落实绿色防控的村,县财政对每亩杨梅补贴5元。

    仙居杨梅分荸荠种和东魁两类,前者采摘期比后者早。果蝇最宜生存的气温21—25摄氏度,85%的空气湿度,这个时候荸荠种杨梅一般已采摘完毕,影响小些,但迟熟的东魁杨梅处于盛产期,与果蝇繁殖期重叠,受到的威胁可就大了。

    福应街道桐桥村是仙居一大杨梅基地,拥有杨梅上千亩,以东魁居多。对县里规定“采摘期前30天不能用药”,村民郑相周既表示理解,又不无担忧:“这是为我们好。可如果虫害爆发起来,杨梅产量下降,那就糟了。”

    对此,县林业局长赵焕彩心里挺有谱:“果蝇有趋腐性,我们一方面组织梅农清理梅园里的枯枝败叶,荸荠种和东魁混栽的地方,还及时清除废弃的落地梅,不给蝇类留下滋长的温床;另一方面,从华中农大引进高效果蝇诱杀剂,请植保专家前来指导灭蝇。”

    为让绿色防控知识家喻户晓,4月上旬至5月中旬,这个局组织了一个专业讲师团,20位林特专家巡回赴种有百亩以上杨梅的村举办培训班。老师讲得仔细,梅农听得入神,有时候在一个村开课,周边村民也闻讯来听,学员人数陡增至三四百。

    “只有科学种植成为梅农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赢得绿色杨梅。”赵焕彩说。一个月下来,局里光一本《仙居杨梅生产技术》培训资料就分发了1万多份。

    市场准入:念好检测与追溯的“紧箍咒”

    这些天,仙居县农业局库存的1.5万张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被梅农们“一抢而空”。“卡片供不应求,只好从市农业局再运来1万张。”这个局首席专家朱水星说。

    一张绿色的产地编码卡备受青睐,缘于县里实施的杨梅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

    “县里为杨梅入市多念了几道紧箍咒。”朱水星介绍,“农户自产杨梅,须持产地编码卡和产品安全检测卡,才能被企业、合作社收购。”

    两张扑克牌大小的产地编码卡,生产单位、户名、所在乡镇街道和村等信息一应俱全,还有备消费者查询的网址。“实行杨梅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消费者也成了监管流程的一环。”朱水星说,“根据产地编码,人们可在仙居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网上查询企业、合作社的生产、收购、销售、检测等详尽信息。”

    对杨梅质量安全的检测,仙居已经建立起一个苛严的体系。

    依托乡镇、村分级建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站,县里在20个乡镇、4个专业合作社和4个市场,配置了28台快速检测仪,用来对杨梅质量安全进行定性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一律禁止入市,用县农业局一位干部的话说,“树上的杨梅都要摇掉”。

    在桐桥村办公室,两台快速检测仪已被大学生村官“责任包干”,两人的名字上了墙,接受村民监督。“一个批次只要30分钟就可测出结果。”他们说,这样的检测,无疑“倒逼”村民种好杨梅。

    更为严格的定量检测,放在有省级资质认定验收证书的县农产品检测中心。为把好杨梅产业安全关,中心已添置了百万元的高精尖仪器设备。

    “受检的杨梅,不是由梅农自己挑好的送,而是由村农业服务站的监管员随机采摘。”县农业局农产品质监科的一位干部说。

    部门联动:织密绿色防控网

    小小杨梅,是千家万户农民的“致富果”、“幸福果”,但前提须是“放心果”。

    织密杨梅绿色防控网,已经成了仙居县部门联动,“全民总动员”的战斗。

    农业部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从集体考核细化到个人追究。农业执法大队对全县157家农资经营店进行地毯式检查,一辆执法车每天开出,当好源头监管的“急先锋”。

    林业部门除了抓好杨梅的无公害、绿色等标准生产,还在全县89家使用“仙居杨梅”证明商标的合作社、企业和个人中,开展杨梅质量安全诚信承诺主题活动。

    工商部门设立投诉电话,严防外地杨梅冒充本地杨梅的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仙梅”品牌。

    组织部门会同县农业局,实施“乡土人才”工程,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并把他们整合到杨梅绿色生产的服务体系中。

    迄今,仙居各级以“绿色杨梅”为主题的大小会议,已经开了上百场次。从县政府到乡镇街道、村、合作社和种植户,层层签订了杨梅质量安全责任书。

    不少村还将“杨梅不催熟、不违规施药”写入《村规民约》,村民按手指印保证。

    所有的努力,都为仙居杨梅的甜蜜无忧,一个扶贫产业的长盛不衰。

  • 58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