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小米金融布局两年寂寂无声 广撒网未见多捕鱼逆袭难

作者: 时间:2016年10月10日 信息来源:来源:北京商报

    小米正加快在金融领域进行攻城略地。继布局支付、理财、银行等板块之后,小米日前上线了股权投融资平台米筹金服,进军股权投融资领域。然而,小米在金融领域虽然涉猎广泛,却难出彩。在分析人士看来,赶互联网金融“晚集”的小米面临着用户转化难度大、缺乏商务环境以及交易场景等问题。

    再落一子

    日前,小米米筹金服互联网股权投融资平台上线,小米金融版图布局再落一子。据了解,米筹金服初期将协同共享小米科技等方面的创业创新资源,重点打造以小额股份私募发行融资对接服务为核心的中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

    事实上,米筹金服的上线,与小米系之前的业务布局形成了包括支付、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理财、银行、互联网股权投融资、产品众筹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体系。不过,米筹金服基于小米生态的模式,也被市场质疑有自融嫌疑。北京商报记者昨日就相关问题询问小米金融相关人士,但截至发稿未有回复。

    易观金融研究总监马韬对于自融的说法并不认可。他表示,对于像小米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企业,正面的品牌影响力非常重要。以自己所收购的企业而辐射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金融服务是可行的。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看来,从现实的判例中看,只有与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或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联系在一起时,自融才存在问题。国内的股权众筹平台都是私募股权众筹的性质,只能面向特定的合格投资人募集资金,不具备构成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或非法集资的要件,因此,即便平台的初衷是为关联企业或生态圈企业进行股权融资,为平台贴上自融的标签也是不恰当的。

    广撒网未见多捕鱼

    小米从2015年开始正式进军金融,之后在金融领域开始广撒网。工商信息显示,小米科技旗下有多家互联网金融分支公司,如成立于2013年的小米支付以及成立于2015年的小米信用、小米小贷和小米金融等。

    从经营范围上看,小米科技涉及支付、借贷、征信、理财等多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其产品包括小米钱包、小米手环免密支付、小米活期宝、小米贷款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小米联合新希望集团设立了新希望银行,正式进军银行业。除了设立自有公司外,小米科技通过对外投资还涉及债券投融资、互联网券商等。

    对于小米的金融布局思路,薛洪言表示,从具体的行为上看,小米在金融业务上的布局思路基本是入股和自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构建生态圈;另一方面以庞大的客户基础为依托,先布局简单的、标准化的互联网理财和消费金融类产品,并相继上线互联网保险、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将小米金融打造为综合性的互联网金融集团。

    虽然小米在金融领域“广撒网”,但却未见得其能“多捕鱼”。小米虽然布局金融已有两年,目前仍停留在条线布局上,并未有“拳头产品”可以坐镇。如小米推出的小米贷款并不是针对所有用户,用户申请小米贷款最基本的要求是使用米柚系统,小米贷款主要是基于用户使用米柚系统、应用程序、小米手机等形成的数据,进行信用评级和放款业务。此外,今年9月初,小米的支付产品MI Pay也正式上线,但是推广、使用情况并不乐观。而小米投资的美股券商老虎证券也曾因信息披露以及资质问题遭到媒体质疑。

    后发者逆袭难

    事实上,小米布局金融存在不少短板,小米金融用户有限,并且缺乏商务环境和交易生态,分析人士认为小米这种贪多求全却无精品的做法并不明智。

    马韬表示,小米布局金融的挑战不少,小米用户的在金融领域认知并不强,并且小米进入金融领域布局的时间也相对滞后。此外,在小米的生态圈中,从金融服务的场景以及频次上来看,小米金融的场景还是匮乏和缺乏黏性的。

    除了用户规模、经验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小米的另一大挑战在于进场时间晚,这就使其面临着“如何从别人嘴里抢肉”的问题。“在产品上,小米并没有所谓的极具冲击力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把众多早期被支付宝、微信和其他金融企业提前圈走的用户分流回来是存在困难的。”马韬认为。

    薛洪言认为,小米金融的最大挑战就是作为一个后发者,如何促成普通消费客户向金融客户的转变,从而成功实现逆袭。从实践中看,由于用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习惯已经基本形成,客户买你的商品并不必然会买你的金融产品,客户转化难度越来越大,在缺乏重大模式创新的支撑下,后发者逆袭的希望越来越小。

  • 52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