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山镇尚巷村的门口竖着一块六米多高的石砌牌坊,驱车进入,入眼便是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盛夏时节,还能看到左右两边郁郁葱葱的果木林,转过一座师爷雕像,是清一色黑瓦白墙的古式建筑……很难想象,九年前,这里还是镇里有名的“三类贫困户”,整个村子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个像样的办公场所。
改变这一切的,是2007年受命出任尚巷村党支部书记的骆国庆。回忆起刚上任的情景,骆国庆唏嘘道:“那时候村里光是外债就欠了300多万元,还有近50万元的工资要付,整个村子一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不到5万元。”
“要让村民过得好,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创收,把我们的集体收入提高。”2007年下半年,骆国庆决定启动全村土地流转,彻底改变过去农田承包到户的生产方式,引导鼓励村民在保留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大面积种植葡萄、水蜜桃和猕猴桃等水果,实现农产品多样化生产。不到一年,村里的农田租赁费快速上涨,吸引了外村人前来投资,骆国庆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有些田地每亩可以租到上千元,而过去连一百块都不到。”
之后,骆国庆将村里的废弃地改建成15000多平方米的仓库,通过招商,使其成为塔牌酒的存储地之一。
通过这样的开源方式,骆国庆成功筹集了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桶金。2008年底,村里启动新农村建设,通过整改全村道路、建设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种植村内绿化带,实施河道清理、砌墈等,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1年,村里同全村247户村户签订村规民约,在违章建筑、保洁绿化、家禽饲养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范,并制定奖惩制度。66岁的村民史亭里对这些规定赞不绝口,“尤其是卫生方面,骆书记让人给我们每户人家发了一个很大的垃圾桶,每天早上把垃圾放在门口就有人来收,我们村里的路,哪怕是外面车带来的泥土,不到半小时肯定有人来扫掉了,特别干净。”九年过去了,村里的集体收入增了十倍,彻底摘掉了“落后村”的帽子。
不仅如此,“白手起家”的骆国庆在村民福利上也从不含糊,村民骆校章笑着告诉记者,“你们城里人看高清电视还要付费吧,我们可不用。村里给我们每户人家装了高清互动电视,还花钱给我们提速宽带,这些都不用我们花一分钱,到下半年每个老人还能领福利费。”
如今,为了给村子“锦上添花”,骆国庆又打起了尚巷师爷文化的主意。“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村里的老人说清朝道光年间骆照师爷的故事,后来咨询市文管局的专家、绍兴文理学院的教授,发现尚巷的师爷文化很有些渊源。”这两年,骆国庆开始着手恢复师爷古迹,打造师爷公园,并根据文献资料建造起了师爷馆。他拿出了场馆的效果图,指着上面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告诉记者:“以后这里会是我们尚巷村乃至绍兴的一大人文特色,加上村里的精品果园,就可以发展乡村文化游了。”
凭借这些,尚巷村被列入绍兴市特色文化培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