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多城同创”工作以来,椒江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分局共投入执法力量2000多人次,清理流动摊贩3150例次,处罚门前占道堆物、跨门店经营影响市容等各类违规行为672起,处罚无序停车325起,拆除影响市容的违法搭建8000多平方米,完成了省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取得了创建工作“首场胜利”。
那么,创建期间创造的良好市容环境是否能够长久保持?执法部门对创建工作是否不搞形式,不走过场?针对市民心中的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椒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分局。
早班蹲点 比摊贩出现得更早
8月29日清晨5点20分,椒江区行政执法分局执法队员王学法骑着电动车,到达他的早班值班点——市立医院西侧的路段上。不到3分钟,一名卖煎饼的摊贩骑车过来,远远看到执法人员站在那里,只有推车离开。
“原先这里每天平均有20多个流动摊,以卖各类小吃为主。摊贩为了争抢位置,很早就来这里摆摊。本来不宽的人行道被流动摊一挤占,不仅阻碍行人来往,还把周边环境弄得油污满地、乌烟瘴气。”王学法说。
王学法在分局组织的集中整治后,便接手该路段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对摊贩进行劝离,对屡教不改者进行处罚。这一守,到现在已经一个月了,风雨无阻。
“前几天‘潭美’台风来,摊贩们以为老王不来了,谁知道他穿着制服带着雨衣雨鞋,还在老时间出现。摊贩们一看到他,赶紧掉头就走。”市立医院旁边一位小卖部的老板说。
当天上午6点左右,椒江城区范围内共有5组30人的执法力量,分别在万济池菜场周边、翠花社区、老三中自产自销区、葭中路等路段周边巡查,对流动摊贩进行劝离,对自产自销区内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
夜班值守 严防占道经营“回潮”
就在王学法到达蹲守点的3个小时之前,也就是前天凌晨2点左右,执法队员李宇和4名同事刚刚结束了夜班。
8月24日凌晨,椒江行政执法分局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对岩屿路和中山西路交叉口占道经营的流动排挡、烧烤摊等进行了突击整治。
为有效巩固整治成果,该分局从8月25日起,每晚10点至凌晨2点安排一组执法队员,重点对岩屿路及周边进行值守。“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这一带流动摊经营的黄金时间。为了提高执法效率,我们提前半小时就在该路段上巡逻,摊贩一看我们出现就不敢摆出来了。”李宇说。
果然,8月28日晚10点30分和29日凌晨,流动排挡的摊主在路段上出现,在看到执法人员依然在路段上坚持巡查,张望了一会儿后就离开了。
该分局白云中队的一份《夜班表》显示,自8月25日至9月14日,每晚有9名执法队员,根据经营行为在不同路段、不同时段出现的具体情况,分别对解放南路、中山支路、江滨公园、轮渡路、工人路、岩屿路等路段的夜排档、夜市、冷饮摊等夜间占道、扰民的非法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和取缔。
“为了便于调整,排班表以两周为单位安排。9月14日之后,我们还是会继续对各路段进行夜班管理。”李宇介绍。
网格管理 提升创建工作成果
目前,椒江行政执法分局正在积极完善网格化管理,初步计划在城区范围内划定1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5至6名执法队员,以“步巡+车巡”管理为主,同时组建“机动部队”,负责快速反应执法。
据了解,网格将重点以万济池菜场、花园菜场、老三中自产自销区、白云菜场、葭沚菜场等周边为点,以市、区两级15条“严管街”为线,以城区重点区域和背街小巷为面,实行“点、线、面”结合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同时,根据网格内工作量大小、区域面积,将城区主要道路根据管理难度分为3类标准,并细化市容环境、违法建设、户外广告、停车秩序、建(构)筑物外观立面等11类考核内容和标准,每月进行评比,并根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
“我们将通过加强巡查频度,形成‘多联动、全覆盖、无缝隙’的常态化创建格局。”该分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