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跳动着希望的黄金海岸 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

作者: 时间:2010年01月13日 信息来源:台州日报

    又是一个花海如潮的季节,又值一年和风鼓荡的日子。历史的画卷翻到2009年8月,市委书记陈铁雄在全市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建设台州沿海产业带,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道路艰辛。全市上下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树立“重振台州雄风在此一举”的强烈责任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举全市之力,克难奋进,创新突破,全面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全力推进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

    12月15日,市委市政府工作务虚会上再次明确:我们必须抢抓新一轮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契机,加快台州在中国沿海发展带快速崛起,使台州真正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区、滨海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示范区、海洋生态建设的先行区、海洋文化发展的样板区!

    这是顺应时代的战鼓,这是迎战新征程的号角。在催人奋进的战鼓和号角中,数百公里长的黄金海岸,到处跃动着希望的音符。

    大项目催生集聚效应带动效应,大投入带来大发展

    台州人民历来紧跟时代潮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敢于拼搏创新。在建设沿海产业带过程中,滨海台州,风生水起,步伐加快,干劲加倍,信心十足,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建设者之歌。

    南北铺陈,东西呼应,全力推进

    对于拥有广袤山区的台州而言,绵长的海岸线是造物主的恩赐。

    作为台州未来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外资的集聚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引起了全市上下的高度关注,建设者们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工作热情。

    沉睡的滩涂、盐碱地被统一平整,裸露的泥土散发出新生的气息;工程车辆穿梭往来,道路向四处伸延,建设工人在不停地忙碌;蓝天白云下,一排排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

    初冬时节,北到三门湾畔,南至玉环榴岛,记者走在台州沿海产业带上,到处呈现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

    沉寂已久的台州东部海岸已被唤醒,成为一片跃动的热土。分布在全市各地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南北铺陈,东西呼应,沿海产业带建设出现了竞相发展的积极态势,为日益拥挤的城区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椒江工业园区建设进展迅速;黄岩开发区迎头赶上,形成了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塑料模具、罐头食品、工艺礼品等五大主导产业;路桥工业园区、临海东部区块建设如火如荼,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玉环工业集聚区迅速崛起……

    借“南北协作”工程东风,北部三县三门、天台、仙居更是不甘人后,滨海城市与内陆腹地产生联动效应,成为台州工业发展的新亮点。

    12月1日,台州市南北协作第六次大会在仙居召开。会上签约项目42个,总投资达69亿多元,涉及几十个行业,为实施新一轮南北协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关资料表明,列入重点开发的台州沿海产业带各个工业功能区,至目前,都已进入全面建设,进展顺利。现有投产企业680多家,今年新投产企业120多家,1至11月份,实现规模上销售收入300多亿元,约占全市的10%。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尤其是大项目的持续建设和投产,能不断发挥和显现集聚效应、带动效应和提升效应,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直接、最强劲的引擎。没有大项目,台州沿海产业带形不成大开发格局。

    台州沿海产业带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在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关键是要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千方百计增大投资总量,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此外,台州在汽车、船舶制造、金属拆解再生制造、医药行业等为代表的一批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领域已经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这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尤其需要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带动效应和提升效应。

    今年4月,中美两国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400多亿元人民币,共有2台机组,为三门打造华东电力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海阔凭鱼跃。沿海产业带逐渐成为大项目扎根入驻的热土,“磁场效应”凸现:炼化一体化项目作为建设台州沿海产业带、提升产业层次的大工程,正在稳步推进;海正可降解高分子新材料聚乳酸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誉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产品”,已实现批量生产;利源重工总投资17.8亿元的大功率柴油机曲轴及大型装备铸造件项目落户椒江;永源汽车、华迪实业和年产8万吨啤酒的“华润雪花”等一大批企业纷纷进驻沿海产业带……

    摊开沿海产业带的宏伟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由北向南“点”状开发的格局已初具规模:三门滨海新城、临海东部区块、台州滨海工业区块、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玉环漩门工业区块……沿海产业带犹如一个宽阔的大舞台,每一个重点开发区块都是一出正在上演的精彩大戏,将台州漫长的海岸线演化成一条蓝色的工业走廊。

    沿海产业带通过废盐田改造和滩涂围垦所形成的未利用地,为台州的发展拓展出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大项目施展拳脚提供了平台。

    大项目期待大投入

    大项目期待大投入。作为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先行区,台州滨海工业区块重新调整了今后3年的工作目标,计划工业性投入争取达到30个亿,基础设施投入达到20个亿,到2012年,实现100亿元的产值。

    落户温岭的浙江正大船业有限公司修造船项目总投资13.88亿元,新建8万吨级船坞2座,10万吨级、15万吨级修船坞各1座,8万吨级码头2座。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建造5万—8万吨级船舶80万载重吨、年修理5万—15万吨级船舶400万载重吨的能力。

    目前,沿海产业带集火电、核电、抽水蓄能、水电、风电及潮汐发电于一体,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也带动了像太阳能这样的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些事例表明,通过沿海产业带建设,台州工业已迎来产业大投入、结构大优化时代。

    各地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短短一年时间里,台州经济开发区斥资3.5亿元,加快滨海工业区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玉环为建设滨海工业城,光漩门二期就投下5亿元的重金;临海则出台政策,除土地出让金留存全部用于东部工业区块建设外,财政还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贴补区块的各项建设……

    一笔笔资金的注入,一项项优惠政策的出台,为沿海产业带的建设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随着一个个企业落户沿海产业带,随着一笔笔资金选择栖枝东海之滨,台州工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这是未来的台州沿海版图:汽摩配、家电、服装机械等产业成为台州滨海工业城的大本营;船舶修造、水泵阀门、机械加工、水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是温岭板块的核心区;能源、五金机械、海洋生化、港口物流等产业在玉环独领风骚;医化、造船、眼镜等产业则是临海板块的亮点;而电力工业、现代港口物流业等基地毫无悬念地聚集在三门板块上……

    镶嵌在这些板块之间的,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日益完善的沿海供水网、输电功能愈来愈强的区域电力网。这些网,成为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坚强保障,是台州沿海产业带的“希望之路”!

    走“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

    自然形成的块状经济是台州的一大特色。

    正因为是自然形成,块状经济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在量的扩张背后,是优势产业的培育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以科学发展观谋求“吃海”方式转变

    台州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靠“腾笼换鸟”,转变增长方式,依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实现发展的集约化;另一方面要筑“笼”育“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台州未来的增长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增强产业之间的协调配套能力;才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才能形成特色明显、个性鲜明的台州沿海产业带。           

    
  处于“大转型、大投入、大调整、大发展”时期的台州,真正懂得了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认识“靠海”的传统意义,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谋求“吃海”方式的转变。“靠海吃海”的古训正在被台州人赋予更多科学的内涵。

    市委市政府推出的“5431”计划中这个“1”,就是台州沿海产业带这个平台。通过园区整合、设施提升、功能优化,把沿海产业带作为广大企业集聚发展的主区块。

    通宇集团最近在滨海工业区启动区块欲征地160亩、投资2.5亿元用于开发高、精、尖的机电一体化缝纫机。董事长陈晓青说:“在新的发展空间上,产业起点要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再走过去粗放型发展的路子了。”

    为了提高制造业向更高层次集聚、优化、升级,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台州市沿海产业带工业用地项目准入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旨在利用沿海产业带这一平台,更好地谋划布局、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好中求快,提升台州综合竞争力。

    显然,沿海产业带的发展,更多的是以科学发展观和集约发展的理念来审视未来的发展道路。

    令人欣喜的是,各地在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时,把入园企业的成长性摆在首位,倡导先进性,突出集约性,重视环保和生态,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对产业“挑肥拣瘦”,对那些低档次的、简单扩张式的产业一律“亮红灯”,对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尽量“开绿灯”,积极鼓励发展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临港型工业。

    从“垃圾经济”到“循环经济”。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从单纯的原材料拆解到下游产品深度开发,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当地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今年以来,金属资源再生行业实现销售收入接近300亿元,规模总量居路桥五大主导产业之首。金属资源再生产业“以最小的环境负担争取了金属资源的最大利用”。

    “千百年来,沿海人民依靠滔滔大海和广袤滩涂,捕鱼、拾贝,过着悠闲自得的渔民生活。沿海产业带建设,这样的日子还会持续吗?”三门县健跳镇渔民章以龙表达了对环境问题的担忧。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与“环境”能否兼得?

    事实上,从一开始,全市上下就立足于把沿海产业带打造成全省最大的环保工程,试图用科学的思维全力破题。

    “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是造成污染的主因。要坚决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环保型、科技型产业。”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

    在沿海产业带建设中,全市各地认真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提高沿海产业带行业准入门槛,支持电力、船舶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淘汰了制革、造纸等重污染行业。

    在温岭市上马工业园区,一个来自温州的皮革业大项目,因其污染严重,被温岭市委市政府断然拒绝。

    齐合天地公司办公楼前有一个小小的养鱼池,与公司金属拆解车间仅一步之遥。这口有着潺潺流水、绿意掩映、游鱼浮动的池塘,让人俨然有世外桃源的梦幻感觉。

    问渠哪得清如许?原来,齐合天地生产区地面全部实行硬化,能防止污水渗入地下,同时实行雨水与地表积水的分别处理,可将地表积水导入“隔油池”进行净化处理。

    新思路应对新命题

    时代洪流势不可挡。风起云涌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对沿海产业建设和整个台州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

    “走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打造台州工业新城、城市新区”。今年初召开的市三届六次党代会上,市委在全市人民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思路,就是新命题的最佳答案。

    答案有了,关键是怎么做,怎样以四海一家、再铸辉煌的胸襟,在沿海产业带这方沃土上再奏台州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一体化有机融合的进军号角,书写人与环境和人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令人振奋的沿海产业带战略规划图,是一幅“海陆空”全覆盖的立体交通网:

    往西,甬台温高速公路早已车水马龙,台金高速公路和诸永高速公路雄姿展现。往东,正在加快前期准备的沿海高速公路,将北从三门湾接入宁波,并经跨海大桥直赴上海;南自乐清湾连至温州,直接联贯沿海产业带的各大工业功能区块、台州港六大港区,成为沿海产业带的一条“金绶带”。

    在这个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长三角城市第二位,百户汽车拥有量居长三角城市第一位的民营经济先发地区,一旦实现交通“瓶颈”大突破,真正形成市域联动开发态势,必将是沿线城镇、产业区和交通节点的整体优化和协同发展,必将是蕴含民间的发展冲动的更大迸发,必将是创业源泉的充分涌流。

    因此,建设沿海产业带,绝非各工业功能区块的简单排列,也不仅是各县市区的单兵猛进,而是基于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改善为支撑的产业布局调整和发展重心东移。

    发展的背后,是建设时序的权衡把握,县市区间的协调动作,经济要素的流动配置,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并最终走向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形成台州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门滨海新城、临海东部区块、台州滨海工业区椒江区块、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玉环滨港工业区块……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哺”而成的新区,正成为台州滨海城市群的几个重要节点,并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告诉人们:工业化只有与城市化互动,才能相得益彰,迸发出无穷能量。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承载着台州未来的光荣与梦想,台州沿海产业带随着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态势的进一步形成,正阔步走向市域发展历史舞台的中央。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台州沿海产业带将逐步建成为集群优势显著、要素支撑有力、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滨海城市新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向世界展示无穷的实力和魅力!
 

    

  • 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