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元订单遭窃,企业险被拖垮
一场发生在临海史上罕见的商业秘密泄露案,几乎拖垮了临海山河电子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公司)。
山河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圣诞灯和凉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从2008年2月到2009年2月,山河公司的核心技术、客户订单被盗。一年内,该公司近500万美元订单仅剩20万美元,从年产值6000多万元到几乎没有订单可做。
山河公司办公室主任吴帆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四五月份公司就发现有一张订单被盗,相关业务经理承认了盗窃订单的事实,山河公司并没有就此对该业务经理作出处罚,只是让他认清错误并保证绝不再犯。
然而,随后从与山河公司有固定业务往来的印刷厂及山河公司内部员工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均在暗示,公司主要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正在“搬空”公司,并在外开办同样业务的公司。
“公司的订单逐渐减少,我们也非常怀疑订单被盗,但相关业务经理谎称是价格原因致使客户取消订单,经济形势对公司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苦于没有有利的证据及事实,也无法报案。”吴帆说。
直到2009年2月,一个月间,山河公司一位副总、一位销售部经理、样品组组长甚至车队长等8人同时提出辞呈,在公司还未及批复的情况下,这8人便离职了。他们带走了5000万元的公司订单和105份印有山河公司字样甚至盖有“绝密级”印章的文件。
山河公司整理好相关证据并报了案,临海市工商局经调查证实,这些被盗走的文件涉及山河公司核心商业秘密,包括公司的固定客户、产品式样、供应商及加工点等信息。
临海市工商局副局长陈斌表示,目前涉案人员中已有3人被刑拘,一人被逮捕,该案还在补充侦查中。
新产品未上市,相同产品已被仿造
位于杜桥的浙江盈昌眼镜实业有限公司每年冬季为生产旺季,到2月份,产品入库保存,4月份销往世界各地。但近五六年来,在新产品上市一个月前,同样的产品就开始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今年该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出口欧洲的8种款式60种型号太阳镜尚未上市,样品被员工窃取卖给了其他企业。
这一次,窃取眼镜的工人下班时被公司保安逮个正着,临海市工商局接到报案后对此案展开调查。
陈斌说,经调查,该工人承认自己是受杜桥一家企业指使盗取新款眼镜,以每副500元的价格卖给该企业。
事后,临海市工商局对该名工人指认的企业进行调查,该企业称获悉盈昌公司生产新产品的模具由温州一家模具厂生产,于是要求该模具制造厂用同样的模具为自己生产同样的眼镜,并否认曾指使盈昌公司工人盗取眼镜。
听到这样的说法令盈昌公司负责人很无奈,该公司表示,平时只注重对内部员工的保密管理,却没与温州模具生产商签订相关保密协议。
据悉,目前此案尚未定案。
近七成临海企业遭遇商业泄密
12月28日,在“企业如何防范商业秘密被侵犯及规范行为研讨会”上,临海市工商局副局长陈斌表示,该局曾在临海市重点行业间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临海市企业中发生过泄密的企业达67%,发生泄密事件不了了之的企业达70%,然而有完备保密组织的企业仅有20%。
陈斌说,目前民企商业泄密案件有高发态势,许多企业都深受其害,甚至因为核心秘密被盗而导致企业濒临破产。
陈斌表示,目前导致企业商业秘密被侵犯有5个特点:一是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和信誉度,新工艺、新设计方案、企业内控诀窍、生产管理软件、客户信息等成了无良企业窃取对象;二是企业在研发新工艺、新产品,稳定客户群方面需要付出巨大资金和感情投资,而竞争对手以低廉成本获取同等甚至更强竞争力,直接攫取了受害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三是企业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对商业秘密法定构成要件不了解,被侵犯后也不知投诉,甚至错误认为这只是民事经济纠纷;四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只是在劳动合同上增加了象征性保密条款;五是缺乏快速发现机制,导致事后维权难,报案迟缓不能及时取证,给查处带来了困难。
临海工商局为企业“加密”
据悉,自今年以来,临海工商部门采取了3种主要措施为企业护密维权。帮助企业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机构及制度,提供保密协议参考范本、提出可以采取的保密措施等。
同时,在国家级医化原料药基地杜桥医化园区内召开了保护商业秘密主题法律培训会,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保密知识培训,提高保密和守法意识。另外,与公安部门建立了联合办案机制,并规定凡是与商业秘密有关的案件,均由工商经济检查大队与公安驻工商局联络室干警直接联系,双方派人成立专案组共同查办,发挥各自职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