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我们团队研发的‘新型海水流体冰制冰设备’服务于近远海捕捞,与舟山有个完美的契合点,所以我们来到了舟山。虽然来得时间并不长,但我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信心。 ”近日,记者来到舟山欧森天元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总裁王飞波高兴地说。
引凤:以诚引来五个海洋领军人才
王飞波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曾在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企业担任研发、销售与管理总监。 2010年10月,舟山市公开征集海洋经济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项目,他通过网络递交了自己的流体冰技术开发项目,并顺利通过评审。去年3月,他在普陀区注册了公司。
近年来,普陀区以引进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全力打造普陀海洋经济人才高地。目前,以普陀高科技园区为平台,普陀区已经引进海洋经济创业创新领军人才5人,其中2人为海外归来高层次人才,1人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从政策,到土地,再到基础设施配套,普陀人用耐心和承诺化解了对方担忧。为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普陀区除免费提供人才公寓、办公地点、实验室等,还为一些领军人才的创业团队提供中试车间、厂房等硬件条件。
普陀区科技局局长水开明说,“除了提供硬件条件,我们还将服务尽可能地做的周到,比方说,一个高科技创业团队落户普陀,普陀高科技创业中心会有专人为他们包办一切手续,他们只需想好公司名字即可实现落地。 ”
探索:以凤引凤壮大产业集群
普陀有个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目前有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11家大院名校入驻,并柔性引进大院名校副教授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这些大院名校的高层次人才的圈子很广,为何不借助这个平台“以凤引凤”呢?普陀人的行动果断而有力,通过交流,很快挖掘了一批与普陀产业结构对路的项目。
在去年举办的第一届国家大院名校海洋科技成果对接、海洋经济领军人才项目普陀洽谈会上,10余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大院名校的教授有意带项目落户普陀创业。
海洋领军人才中的钱良和冯海就是通过“以凤引凤”来到普陀。从上海交通大学引进的钱良博士,主要从事面向现代海洋产业的通信设备设计与制造;冯海是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其研发的项目是“海源透明质酸系列生物医用材料开发”,该项目以鱿鱼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新技术提取纯化得到透明质酸,并以此开发出系列注射美容针。
“以凤引凤”正是普陀走在舟山“招商引智”前列的“秘诀”。对于未来,水开明很有信心,他说,引进人才不是做形象工程,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的能力来带动普陀经济的发展,才是我们要做的。下一步,普陀区规划在展茅和六横两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帮助高层次人才与团队解决项目产业化问题。
完善: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壮大科研实力
去年,普陀海洋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来了对夫妻博士。夫妻俩同在一家科研工作站工作,这在全省还属少见。
谢中国和王芙蓉是普陀区从江南大学引进的博士,专业分别为营养饵料和生物技术。最近,王芙蓉博士的研究课题“鱿鱼墨黑色素铁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正式开题研究,该课题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提取鱿鱼墨囊内黑色素铁,用于贫血药剂的制备。前不久,其丈夫谢中国博士的研究课题“黄姑鱼仔嫩鱼微胶囊饲料的研制及效果评价”也顺利通过专家组审查。
据了解,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普陀高科技创业中心建设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之一,累计已投资300多万元。至今已引进培养博士6名,毕业4名。先后完成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1项,推广技术成果10项,培训人员过千人次,已成为普陀海洋科技创新的一大有力支撑。
作为普陀打造海洋经济人才高地的核心平台,普陀高科技创业园区发挥着重要的输血与造血功能,已建设完善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大院名校普陀联合技术转移中心、渔业高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普陀水产品深加工专业市场和海洋新能源技术服务中心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1年来,共累计承担实施各级科技项目228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95项,市、区级116项,进一步促进了普陀海洋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