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专家呼吁促消费政策常态化

作者: 李海楠 时间:2012年01月07日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年年终,民众赶搭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末班车”使得家电卖场大排长龙。这样的情景再次对外传递了“政策刺激消费”的卓越成效。

    伴随此轮消费政策退出,社会各界对新一轮消费新政的期待也在持续发酵。 2012新年伊始,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对外透露,新一轮消费促进新政正在酝酿中,并有望在本周举行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公布。

    在新政公布前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表达了对“刺激消费政策常态化”的呼吁;而各界在期待消费发挥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提出政策还需在收入分配调整和培育新消费亮点上共同着力。

    刺激消费政策应常态化

    2011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2年经济工作时,将“扩内需、促消费”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予以明确。其中,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也被纳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内。

    “这在明确2012年消费促进领域的同时,无疑再次强调了‘消费拉动’的重要性。 ”2012年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收入的调整和百姓福利的提高最终都将通过消费来体现。

    在张晓晶看来,2011年度的政府消费显然多于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恰是“消费拉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2012年亟须继续通过政策予以促进带动。

    “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同样需要居民消费的增长,继而真正实现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张晓晶表示,类似此前实施的“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促进政策不该只是简单应对危机和经济下滑的措施。

    他认为,消费增长是个中长期过程,如果一轮刺激政策退出后,任其自然推进,增长势必非常缓慢,因此,刺激消费的政策应该逐步走向常态化。

    在张晓晶看来,所谓常态化,并不意味着某项政策长期存在,而在于“刺激消费”作为一项常态化举措存在;其内容可以涵盖降低流通成本、税制改革、提高相关转移支付以及强化各类补贴等方面。

    此外,张晓晶建议,至于对消费没有直接刺激效果的政策,诸如完善消费环境和消除未来不确定性的措施都可以纳入到常态化刺激消费措施当中。他强调:“这些都将促使百姓敢于花钱和乐于花钱。 ”

    记者了解到,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营造安全消费环境上也有明确表述,即明确提出要“强化监管和服务,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行为,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确保“消费拉动”关键因素有二

    2011年至今,欧美债务危机迫使我国出口形势持续严峻,对整体消费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各界普遍预测,2011年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大约在17%左右,相较2010年下降趋势明显。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于1月4日对本报记者表示,本轮消费促进政策的退出对消费趋势下降无疑将带来“雪上加霜”的影响,而消费促进政策在发挥强劲带动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理清影响“消费拉动”的关键因素。

    王晋斌认为,刺激消费政策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即通过刺激政策拉动总体的消费和通过刺激政策照顾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及农村地区。

    “尽管‘消费拉动’属性十分重要,但是2012年的政策还应更侧重于后者。 ”王晋斌表示,此前实施的惠及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促进政策仍有延续可能;在此基础上同样可能针对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出台类似的刺激计划,但出台“大规模刺激消费政策”的可能性较小。

    王晋斌告诉记者,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而农村占比则为20%,如此“二八比例”无疑传递出“消费拉动”的关键在于城镇居民。

    “在照顾农村地区消费的同时需要更大程度上刺激城镇消费力的释放,这将是2012年消费促进政策的最大亮点。 ”王晋斌预计,如果相关促进政策得以出台落实,2012年度的消费形势将好于前一年度。但是,期待更大带动作用凸显,还需在以下两方面共同着力:首先是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取得实质进展;第二是积极培育消费亮点。

    “如果没有消费亮点,只有收入增长,‘消费拉动’即便有所增长也不会像预期那样出现大幅增长。”王晋斌强调,所谓消费亮点,是指能够激发民众消费欲望的新产品,只有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又能培育出大规模消费亮点,才能真正激发“消费拉动”对整体经济的利好作用。

  • 190人
  • 0人
最新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