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限购令”延续有利于巩固楼市调控成果

作者:李文龙 时间:2011年12月06日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从楼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讲,限购不应是短期的应急行为,应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取向。投资泛滥是制造泡沫导致楼市出现结构性扭曲的始作俑者,当前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泡沫不大,得益于限购及时阻断了泡沫的积聚蔓延。如想彻底治愈积重难返的楼市,需要把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地延续下去。

    临近年底,在房价下行趋势基本确立之际,青岛、福州等11个城市传来"限购令"即将到期的消息。明年"限购令"是否延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左右楼市未来走势的重要政策信号。

    有报道称,住建部日前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要于今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府需在到期之后对限购政策进行延续。而一年多来的调控效果表明,限购是抑制不合理需求的一个有效举措,是房价调控的一剂良方。此轮调控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许多城市房价开始下降,房价单边上涨的态势得以扭转,还在于公众的预期有了彻底转变,从房价只涨不跌的非理性亢奋向对楼市理性判断回归,在诸多调控举措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限购无疑居功至伟。

    而且,这轮调控向公众传达出一个理念,住房被重新定位于居住,是一种满足老百姓基本居住需求的稀缺资源,而不是投资品,国家拿出大量资金和土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然而,人多地少、人多房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把住房分配到最需要的刚性需求人群手里,楼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前提是阻断投资者的入市渠道。目前尽管政府在调控政策选择上已多元化,但是唯有限购能够确保这一方向。事实上房产税能够承接限购的这一功能,政府高层也明确表态要扩大房产税试点,但目前还没有新的政策跟进。

    从以往调控的经验看,每年的年底都会成为楼市的阶段性分水岭,各方博弈的平衡状态会被打破,也是公众对明年房价走势预期形成之时。这既是因为许多政策即将到期,会否有新政策对接或者调整备受关注,又是因为到了年底,开发商在销售淡季中迎来还款高峰。如果开发商认为明年调控会放松,势必会千方百计熬过年关,"死扛"到明年的传统旺季三四月份再做打算,如果预期继续收紧,眼下就会降价促销以回笼资金。

    我们看到,楼市正酝酿着新一轮降价潮,一线城市房价回调预期已经形成,这为进一步调控、把楼市拉回理性轨道提供了有力条件。据统计,11月份北京市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为22018元/平方米,创下15个月以来的新低。实际上,许多城市房价仍有较大的下跌空间。以北京为例,此前涨价最快的通州成为了降价最早的区域,京贸国际城、东亚逸品阁等楼盘大幅跳水,继之大兴地区出现了降价潮,不但入市新盘价位低,老项目也推出了清仓特惠。

    业界普遍认为,在调控已经发挥成效但仍未稳固之时,贸然放松势必会带来预期的逆转,地方政府需主动发挥预期管理的关键作用,对限购进行延期以彰显调控决心,巩固调控成果。

    一直以来,楼市里的暴利空间被广为诟病,而能够获得巨额收益的不仅仅是开发商,还有那些食房价上涨之利的投资者,他们的收益来自自住型购房者的买房资金。过去几年,不断膨胀的投资性需求撑起了楼市的表面繁荣,在房价大涨的预期下,投资者依靠高资金杠杆入市,所以许多楼盘得以在高位成交,但是目前购房的刚性需求多是收入水平有限的工薪阶层,购买力显然难以与投资者匹敌。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对投资性需求继续实行限购,他们入市后势必又将以强大的购买力不断挤占刚性需求的入市空间,从而出现新的夹心层,加大保障房建设压力。虽然今明两年各地保障房大量入市,但是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的工薪阶层,占据市场主体的居住需求还得靠商品房市场来满足。

    投资炒房带来的房价泡沫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集中表现在房价畸高,回调难度大,住房资源分配严重失衡。而要挤出楼市泡沫,必须从需求端进行抑制,因为过多的投资性、投机性需求充斥楼市,需求会无限放大,限于土地有限的刚性约束,供需失衡的症结始终难以破解。

    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土地财政、地方GDP增长的考虑,有着放松限购的冲动。但是,在大量投机资金东冲西突找不到投资出路时,如果有的城市放松了限购,势必会立刻带来大量资金涌入,迅速吹大泡沫。这可能会给地方政府带来短期利益,但是却留下了严重的房价泡沫后遗症。

    从楼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讲,限购不应是短期的应急行为,应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取向。投资泛滥是制造泡沫导致楼市出现结构性扭曲的始作俑者,当前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泡沫不大,得益于限购及时阻断了泡沫的积聚蔓延。如想彻底治愈积重难返的楼市,需要把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地延续下去。

  • 173人
  • 0人
楼市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