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看我市农业“两区”建设
一个功能区就是万吨大粮仓
初冬的江南水乡,丰收的欢歌在田野四处飘荡,成熟的稻穗随风飘香、翻波涌浪。
近日,在位于南浔区练市镇和双林镇的大虹桥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记者看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几十名农民脸上挂着笑容,将一袋袋刚收获的粮食从田里搬运到车上。“后续天气还不知道,为确保到手的丰收成果,趁着这几天不下雨,我们就多组织些人手、机械进行抢收。”功能区经营主体、浙江华金康粮油工贸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吉呈祥介绍。
功能一:生产稳定能力提升
据了解,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都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资金投入,对农田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进行改造、建设,配合地力培育提升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
南浔区农作站站长曹泉方说,今年上半年大虹桥粮食功能区引进了粮食加工企业入驻,成立湖州南浔华扬粮油专业合作社,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管理模式,在功能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根据日前测产结果,功能区今年晚稻平均亩产量达到61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产50公斤。根据经营主体生产计划,晚稻收割后全部种小麦,复种指数100%,没有一分抛荒田,让功能区真正成为吨粮田,确保了功能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功能二:产业增效农户增收
双林镇七星村党支部书记沈银龙说:“大虹桥粮食功能区一期面积1762亩,已经有1100亩实现了流转,剩余的晚稻收割后将全部流转。”“华金康”总经理张晓华介绍,今年企业收晚稻671吨左右,参照目前晚粳稻稻谷每吨2850元左右的市场价格,今年晚稻实际收入190多万元。除去土地租赁费、生产费用等每亩大约1100元的成本,每亩毛利大约有600元左右,规模经营效益将达到60万元左右。“我今年69岁了,现在到企业打工已经不太实际。平时除了种田就闲在家里。”七星村村民沈阿毛说,算算还是参加流转合算。他算了一笔账,按照今年市场行情,他家3亩左右水田,自己种的话平均亩产粮食550公斤,总产量约1650公斤,产值大约4700元左右;油菜产量500余公斤,产值2000元左右,总计产值7000元不到。现在流转出去,租金收入2100多元。他目前在“华金康”上班,每月固定工资1600元,年收入2.1万多元,增收1.7万多元。
功能三:粮食质量安全保障
“通过合作社牵头和‘华金康’粮食订单带动,今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功能区里农户晚稻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机插、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等。”吉呈祥介绍,今年一期面积1762亩晚稻全部按照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实行全程机械化,统防统治,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有了保障,公司大胆收购放心粮。“以前我们种田施肥、打农药都是自己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沈阿毛有切身体会,特别是打农药,次数没个标准,不仅影响大米安全,还增加了成本。现在合作社讲究规范操作,设备也先进,效果也好,农药使用次数明显减少许多。
曹泉方表示,大虹桥粮食功能区已列入农业部万亩粮食功能区项目,根据项目规划,大虹桥粮食功能区将以一期1762亩面积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下一步将实施二期和三期,项目完成以后,总面积超过1万亩。并通过“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高产创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和深入,将“大虹桥”打造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万吨大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