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田野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一阵秋风舞过之后,翻涌着滚滚金浪。“再过十几天,就可以收啦。” 11月4日,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村种粮大户孙梅金,站在自家承包田头,脸上溢满着喜悦的笑容。他兴奋地对记者说:“按照订单约定的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收购,仅这一块就要多收入3万多元。”
孙梅金说,订单粮食给农民吃了定心丸,特别是对他们这些种粮大户来说,不仅是销售不愁,并且价格比市场价要高得多,同时生产时有专门技术指导。“今年他跟浙江中味酿造有限公司签订了150亩的粮食订单,种子是‘中味’提供的,品种叫杭香18号,平时田间管理有‘中味’聘请的农技员过来指导,粮食由‘中味’包收。”孙梅金表示,从目前生长情况看,今年亩产600公斤不成问题的,要比常规品种至少增产50多公斤。增产和保护价优惠两部分合起来,每亩增收350元左右,总收入超过5万元。“做大户不同于散户,散户种的几亩田都是口粮田,不存在销售问题。大户就不一样了,那么多粮食,价格动一动,就是上万元的钱。往年没有订单时,粮食一丰收,愁事就上头,一是担心卖不掉,二是担忧卖不起价。今年有了‘中味’的粮食订单,问题都解决了。”孙梅金说,他是第一次接触订单农业,不知道“中味”的粮食订单明年还有没有,如果有,他想扩大面积,并动员更多的农户加入。
相关链接
订单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农产品需要单位给农民下订单,让农民去生产,按照订单上的协议价格收购。
市农业部门有关人士介绍,我市订单农业出现是比较早的,早在上世纪末,长兴就出现了订单青梅,但没有走多远就“流产”了。他认为订单青梅“流产”的主要原因出在协议价格收购机制不灵活。农民是讲实惠的,市场是波动的,订单收购价格一旦低于市场价格或持平,农民看不到实惠,订单就成了废纸。能够实施的订单农业不是简单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而是要让农民看到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实惠。许多企业订单农业往往都注重企业自身利益,没有考虑保护农民利益,肯定是不受农民欢迎的。像“中味”这样的粮食订单收购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的15%,这样的订单农民利益不仅得到充分保障,企业让利农民,让农民不欢迎都做不到。